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了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在公元1345—1355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在公元1360—1364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
原本罗贯中是有为官才能的,但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道:“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官场不得志的仕子往往寄情于笔墨,只有在远离官场钩心斗角的生死拼杀后,罗贯中才有时间、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而他走上小说稗史的创作道路,似乎正该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就这样,罗贯中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又广泛借鉴了裴松之对《三国志》进行查漏补缺、仔细考证所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史料,吸取了西晋到元代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超凡卓绝的艺术才能,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巧妙驾驭优秀的传说故事,纵横捭阖、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的风云岁月中那些浩瀚、纷繁、丰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一部大气磅礴、长达75万字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傅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水浒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先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人,罗贯中因为其勤奋的写作和盖世的才华而使自己的名字与著作一同流芳百世,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公认的最优秀的作家。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但天赋的才情确实让罗贯中在动乱时代创造了非凡的奇迹。对于历史变革独到的审视以及对于政治策略精准的理解,使他能够驾驭历史大气磅礴的厚重场面,其文字更有力透纸背的能效。罗贯中的存在,能让文学家感到庆幸,让史学家感到欣慰。拨开封建王朝上空纷纷扰扰的烟雾,罗贯中以其慧眼和如椽大笔为历史留下了煌煌一部《三国演义》。
看鲁迅如何读《三国演义》
说《三国志》者,在宋已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东坡(《志林》六)谓“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在瓦舍,“说三分”为说话之一专科,与“讲《五代史》”并列(《东京梦华录》五)。金元杂剧亦常用三国时事,如《赤壁鏖兵》《诸葛亮秋风五丈原》《隔江斗智》《连环计》《复夺受禅台》等,而今日搬演为戏文者尤多,则为世之所乐道可知也。其在小说,乃因有罗贯中本而名益显。
贯中,名本,钱唐人(明郎瑛《七修类稿》二十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二十五、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十一),或云名贯,字贯中(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一百七十七),或云越人,生洪武初(周亮工《书影》),盖元明间人(约1330—1400)。所著小说甚夥,明时云有数十种(《志余》),今存者《三国演义》之外,尚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等;亦能词曲,有杂剧《龙虎风云会》(目见《元人杂剧选》)。然今所传诸小说,皆屡经后人增损,真面殆无从复见矣。
罗贯中本《三国演义》,今得见者以明弘治甲寅(1494)刊本为最古,全书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回,题曰“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祭天地桃园结义”,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濬计取石头城”,凡首尾九十七年(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论断颇取陈裴及习凿齿孙盛语,且更盛引“史官”及“后人”诗。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肇湅(《五杂组》十五)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丙辰札记》)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如叙羽之出身丰采及勇力云:
……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五寸,髯长一尺八寸,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似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某也。”绍回见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乱棒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广学;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诛亦未迟。”……关某曰,“如不胜,请斩我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某饮了上马。关某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却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第九回《曹操起兵伐董卓》)
又如曹操赤壁之败,孔明知操命不当尽,乃故使羽扼华容道,俾得纵之,而又故以军法相要,使立军令状而去,此叙孔明止见狡狯,而羽之气概则凛然,与元刊本平话,相去远矣:
……华容道上,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坑堑,一停跟随曹操过险峻,路稍平妥。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加鞭大笑。众将问丞相笑者何故。操曰,“人皆言诸葛亮周瑜足智多谋,吾笑其无能为也。今此一败,吾自是欺敌之过,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列,当中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皆不能言。操在人丛中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乏矣:战则必死。”程昱曰:“某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人有患难,必须救之,仁义播于天下。丞相旧日有恩在彼处,何不亲自告之,必脱此难矣。”操从其说,即时纵马向前,欠身与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言为重。”云长答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某曾解白马之危以报之。今日奉命,岂敢为私乎?”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古之人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云长闻之,低首良久不语。当时曹操引这件事,说犹未了,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云长思起五关斩将放他之恩,如何不动心,于是把马头勒回,与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操见云长勒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前面众将已自护送操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不忍杀之,正犹豫中,张辽纵马至,云长见了,亦动故旧之心,长叹一声,并皆放之。后来史官有诗曰: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第一百回《关云长义释曹操》)
弘治以后,刻本甚多,即以明代而论,今尚未能详其凡几种(详见《小说月报》二十卷十号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迨清康熙时,茂苑毛宗岗字序始师金人瑞改《水浒传》及《西厢记》成法,即旧本遍加改窜,自云得古本,评刻之,亦称“圣叹外书”,而一切旧本乃不复行。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篡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曰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鲁迅)
有关《三国演义》的小知识
(1)《三国演义》开篇词
《三国演义》卷首开篇一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它原是明代杨慎编纂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说秦汉”的开篇词,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将它置于《三国演义》卷首,作为小说的开篇。这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由此可见毛氏父子深厚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这首词意境高远,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苍凉悲壮中蕴涵着淡泊宁静。
这首词使得《三国演义》开卷便有摄人的魅力!
(2)“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曹操坐据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时,代表汉宗室正统的刘备、关羽、张飞集团却还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刘备听著名谋士徐庶、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诸葛亮住的隆中(今湖北襄阳)卧龙冈去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建功立业。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诚意。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斋戒),沐浴更衣,准备再去拜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两兄弟就很不情愿了。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来到隆中卧龙冈。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3)“击鼓骂曹”的故事
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想请人去刘表那里游说,孔融就推荐了他的好朋友祢衡。祢衡被请来后,曹操对他不以礼相待。于是祢衡就当着曹操的面将曹操手下那些赫赫有名的谋士和大将肆意贬嗤了一番。曹操一气之下,为了侮辱祢衡,给祢衡安排了鼓吏的差事——就是吃饭或者上朝的时候敲鼓。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让祢衡击鼓取乐。祢衡身穿破旧衣服上堂击鼓,有人责问祢衡为何不更衣,祢衡当场脱下身上所穿的旧衣服,裸身站立,吓得各位宾客以手捂眼,气得曹操大骂祢衡无礼。祢衡反唇相讥说:“欺君罔上才叫无礼。我露的是父母给我的身子,是清白之躯。”曹操怒指祢衡说:“你清白,那谁肮脏?”祢衡冷笑道:“你分辨不出好和坏,是因为你的眼太脏;你不读诗书,是因为你的嘴太脏;你不听忠言,是因为你的耳朵太脏;你不懂历史,是因为你的身体太脏;你容不得别人,是因为你的肚子太脏;你怀有簒逆之心,是因为你的心太脏。”曹操很生气,但祢衡是天下名士,杀了他影响不好,于是后来就借刀杀了祢衡。
不容错过的经典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