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南朝“史学三裴”

南朝“史学三裴”

南朝“史学三裴”在古籍中,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昭明文选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合称“四大名注”。他们注释古籍的共同点就是补充了大量史

在古籍中,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昭明文选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合称“四大名注”。他们注释古籍的共同点就是补充了大量史料,极大地丰富了原著的内容。裴松之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都是南朝时著名史学家,合称“史学三裴”。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是东晋后期和刘宋前期的官员。他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是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其注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辩等为宗旨,略于文字的训诂和制度的考辨,而详于事实的增补和考订。博采群书二百多种,其中百分之九十早已亡佚,幸赖裴注的征引,我们还能了解这些书的大概。裴注保存了大量史料,注文比正文多出三倍,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开创了作注的新例。因此,就史料价值而言,裴注并不弱于《三国志》。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注释与原著相辅相成、难分难解,成为二十四史中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裴松之注《三国志》评价说:“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其子裴骃,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也以注史著称于世。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这是《史记》最古老、最权威的注释,是研究《史记》者的必读书。

其曾孙裴子野(469-530),因不满意沈约的《宋书》,另撰《宋略》20卷,沈约大为赞赏,自叹不如。世人将《宋略》与班彪《王命论》、贾谊《过秦论》媲美,惜已失佚,仅部份文章录于《资治通鉴》、《文苑英华》。为文叙事简捷,明畅易懂,作品大多质朴无华。《梁书·裴子野传》称“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南齐中兴二年(502年),其父裴昭明去世,裴子野辞官回乡。梁代齐后,因范缜举荐,复任尚书郎,仁威记室参军,后又任诸暨(今浙江诸暨)令。大通元年(527年)转鸿胪寺卿、领步兵校尉,后卒于任上。

上一篇: 司马懿之子司擅自废立,胸怀大志的新君让他颇为忌惮,此人是谁?
下一篇: 盘点《三国志》中的吕布语录:带你还原一个真实的温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