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石崇因为拒绝孙秀索要绿珠而被杀,这个故事可信么?

石崇因为拒绝孙秀索要绿珠而被杀,这个故事可信么?

石崇因为拒绝孙秀索要绿珠而被杀,这个故事可信么?孙秀杀石崇的主因并非绿珠,即便不因此事,石崇也是命在旦夕。尽管关于绿珠这条记载属于孤证,但也只能说存疑,像泪痕春雨大师这般一开口就言之凿凿认为是编造,并认为不符合社会常识

孙秀杀石崇的主因并非绿珠,即便不因此事,石崇也是命在旦夕。

尽管关于绿珠这条记载属于孤证,但也只能说存疑,像泪痕春雨大师这般一开口就言之凿凿认为是编造,并认为不符合社会常识,那是因为他对当时的背景缺乏认知。

绿珠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忠贞,并不在于刻画孙秀的恶行。从汉代开始贞节烈女可以得到来自朝廷的赠赐,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着种现象,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不仅可以得到好名声,或还可以免除徭役。例如石崇的基友潘岳就因为妻子杨氏死后并不再娶而博得好名声。为太子殉死的王惠风就收入进《列女传》中。这也是察举制的社会下一种现象,并非孤例,人们相当看重名誉的评价,所以刘向著《列女传》表扬历代贞洁烈妇,绿珠堕楼这条记载的核心着重于贞烈是符合社会现象。

泪痕春雨大师认为:“官员想向人索取东西时,通常更会把自己打扮的道貌岸然、义正词严。因为只有这样,官员才更容易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打击当事人,而当事人而想摆脱官员冠冕堂皇的打击,通用的方法就是行贿了。 ”

每一个朝代的社会现象都不同,不知道他是如何得出晋朝的官员都是道貌岸然、义正词严的模样。请问这个标准适用于任何一朝代吗?还是西晋独有?

石崇是开国功臣大司马石苞之后,兄弟众人几乎皆在朝为官,一门显赫,他瞧不起虽然已经得势但出身不高的孙秀再正常不过。石崇原为贾谧一党,当时属于必然清算的对象,孙秀借着这股气焰威胁石崇可谓合情合理。石崇因为家门显赫,始终认为自己最多被流放交趾、广州,他高估了自己家族在朝中影响力,也低估了政治清洗的残酷程度。在司马伦、孙秀杀石崇前,早已经清算了张华、解系、解结、裴頠这些名臣,除了被扣上贾后之党外,都没什么泪痕春雨大师认为该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所有后来都得到了翻案。对待又名望的重臣尚且如此,何况石崇在当时政治中这种影响力不大的角色?

我杀你,与你何干?

另一方面诛杀石崇又一原因是因为他的财产,诛杀他全家可尽纳其财产,绿珠亦不过石崇财产一部分,他舍不得绿珠的心情估计跟舍不得财富的心情差不多,从石崇这种守财奴的性格看来,他拒绝孙秀是出于性格使然,根本不是拿自己前途和家族开玩笑,反倒是对自己家族影响力过于高估。石崇这边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的侄子欧阳建和基友潘岳就游说司马允诛杀司马伦,事情泄露而被诛。但从政治较量来看,石崇、潘岳一党还是认为有机会反扑。倒是好友陆机投靠了司马伦,潘岳事情泄密的事情可能就跟投靠司马伦的一些贾后党有关。

泪痕春雨大师偏要用自以为是的社会常识来解读石崇一生,但我结合石崇的事迹和背景,也没看出石崇为什么要像泪痕春雨大师常识中的官员一般向孙秀卑躬屈膝,孙秀又为何不能直接对石崇索要。魏晋时期,蒋济索贿弄得人尽皆知,司马懿也只是嘲讽他几句。邓飏得势时期向臧艾索要臧霸的妾室,同样也是说给就给。西晋的行贿更是摆上台面的,司马炎问群臣自己可比古代哪位皇帝,刘毅回答:“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汉桓帝和汉灵帝买卖官员已经是上台面的事情,司马炎更把卖官发展为皇帝的私家生意,孙秀在西晋如此开放的风气下公然索贿到底算个什么事?

史书评价的很合理:“伦素庸下,无智策,复受制于秀,秀之威权振于朝廷,天下皆事秀而无求于伦。”

就是说司马伦资质平庸,一切谋略多出于孙秀,因此朝廷大事也多由孙秀抉择。当时的司马伦距离皇帝只差一步,孙秀与司马伦距离大都督、相国也只差一步,孙秀并不是需要装着冠冕堂皇理由杀人,潘岳只与孙秀对话就知道难以幸免,可素知孙秀为人如何,再说昔年董卓杀人又几曾使用过冠冕堂皇的理由?孙策诛杀江东豪族需要理由吗?刘焉诛杀益州豪强需要理由吗?

孙秀到底是什么样子难以考证,但孙秀在历代史学家眼中是什么样子可以从文献中读出来。从孙秀替司马伦策谋离间贾后和太子,并在太子失势后铲除贾后获取合理的政治地位,都有孙秀参与在其中。而孙秀的出身绝不是他被丑化的主要原因,从贾后党到八王之党,基本上没几个名声特别好的人物,无论出身如何皆如此。

其中最例外的是张华由寒苦出身,一生奋斗不易,最终博得名相的美誉。不太明白泪痕春雨大师用出身论给孙秀洗白的意义何在,尽管那是个注重门第的时代,也没法解脱孙秀在得势后大肆诛灭晋室大臣的恶行。我加点个人理解,孙秀有没有可能嫉妒石崇和潘岳?毕竟一个是西晋王思聪,一个是西晋吴彦祖,孙秀这么不太显眼的人,嫉妒最有钱和最帅的人,难道不是合情合理吗?

总的来讲绿珠堕楼这件事真实与否仍不可知,但这件事与当时社会并无什么冲突。

--------------------------------------------------------------

@泪痕春雨 大师要撕,我又恰好吃完饭没事干,那就继续吧。大师对我称呼他为大师相当不满,但我认为一开口就能言之凿凿下各种没有史料依据定论的人物,连什么是士族和什么是庶族都分不清,最后撒泼打滚说是咬文嚼字,再用现在的常识来理解时人对身份的划分,这样的高手除了用大师为尊称,我想不出有更好的称呼。

列女传_列女传原文及翻译_列女传第一卷是什么传

问泪痕春雨大师张华的父亲曾为太守,到底有何政治资本?泪痕春雨大师回答张华能得到卢钦、刘放、阮籍的赏识,起点比孙秀高很多。他无视史料中张华为庶族出身的记载。从他口中的豪门、寒门滥用就知道是真不了解。

庶族寒门本来指的就是张华、陶侃、祖逖有些门第的人物,正因为这种例子在魏晋南北朝太多,所以不应该不知道那就是对应的称呼。相反的豪门和士族并不划上等号,士族很可能是豪门,但豪门不一定是士族。例如贾充一族就被划分为寒门出身,甘宁是地方有头有势的豪族,但绝对不是士族,直到甘卓才能称的上是次等士族。真正依靠家族资源的例子有很多,裴秀袭父爵清阳亭侯,迁黄门侍郎。陈骞起家尚书郎,迁中山、安平太守,并著称绩。

至于孙秀,王衍只是将不许,王戎劝品之。及孙秀得志,朝士有宿怨者皆被诛。结合前后事来看,王衍并非只是因为门第,也没有泪痕春雨大师所说的给孙秀白眼。这段记载想说明的是王戎、王衍看人的目光,事实证明王衍对孙秀的人品有所顾忌。

孙秀后来成为了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中都督赵王司马伦的幕僚,孙秀就敢直怼当时的雍州刺史、扬烈将军、西戎校尉、假节的解系,这是相当可怕的行为,当时就有人议论要杀掉孙秀平民愤,还有广汉太守辛冉相助,而广汉太守辛冉与王敦相熟。按照大师的逻辑,出身琅琊郡的孙秀,能跟同郡的琅琊王氏扯上关联,一定也是名门才对。

孙秀世代供奉五斗米道,在孙泰、孙恩时期已被认为是次等士族,并与范阳卢氏的卢循结亲。大师说张华被卢钦、阮籍、刘放赏识都是因为门第,可是史书明写卢钦与张华为同乡,刘放是赏识张华的才华,阮籍是阅读张华的文章后得到称赞,根本没有一点涉及到他们是因为张华出身才常识张华,结合后来张华的事迹,也印证了阮籍等人对张华才能的看法是正确的。

列女传第一卷是什么传_列女传原文及翻译_列女传

大师根据现在普通人如何也比不上张华来说明当时的人比不上张华。当时的阶层有兵户、田户,但很显然孙秀非农非兵,五斗米道中亦非只有普通信众,高级者有祭酒和治头,再上有师君。而司马伦的机构都和五斗米道有密切关系,身为司马伦核心的孙秀自然是五斗米道中的重要人物。总之,按照泪痕春雨大师的标准,孙秀断断也算不上最普通的老百姓。

至于说小吏出身,被潘岳鞭打一事,如何能知不是孙秀犯错被打?曹操时期对麾下幕僚也是动则就打,何夔的姑母是袁遗的妻子,因此能让袁术不害他,但他在曹操麾下也是胆战心惊,时时带着毒药,一旦曹操要打他就自杀。

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夔常畜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

体罚是惩处官员一方方式,潘岳总不会是闲着没事打孙秀玩吧?

至于孙秀是因为门第被史书丑化,我依然不太明白。石崇之父石苞与新野的邓艾同时被举荐,是小吏上升的经典例子。他们也没见被丑化,特别是邓艾在后来得到翻案。门第比孙秀高的王敦、苏峻、祖约都因为自己的行迹遭到恶评。所以门第和史书是否丑化他们有绝对关系吗?

受到白眼的例子还有陶侃,东晋的门阀现象比西晋还要严重。泪痕春雨大师因为吵不过士族、寒门的定义,于是转进到张华虽然不是士族,但是能混进士族圈子,孙秀难以混进这么一个逻辑。可事实上孙秀就是得到了品评混进了司马伦幕府,成为核心谋士。

泪痕春雨大师有个很大双重标准,他举出刘备和关羽去找人品评自己没什么用,而张华在同郡出名到渐渐国内出名都不是靠自己才华。刘备和关羽从河北一路打到徐州,刘备得到陈登评价为霸王之略,程昱观其有雄才,又评价关羽为万人之敌,这不就是才能被人认知后得到评价的结果吗?让人品评首先得有德行和才学。没有机会就制造机会,实在不太明白张华为什么全凭父亲,而与自己努力无关。他这种标准就好像白手起家一定真的是两手空空起家一样,事实上刘强东也是符合白手起家定义的。到底谁在咬文嚼字,就只有自己清楚了。

列女传第一卷是什么传_列女传原文及翻译_列女传

张华是否因为才华被赏识,史书写的很清楚,他这种人才在当代相当罕见:“ 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 —— 迁长史,兼中书郎。朝议表奏,多见施用,遂即真。 ——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数岁,拜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 ”

-----------------------------------------------------------------------------------

再吐槽泪痕春雨大师对邓艾的反驳吧。他问我如果只是放羊可以有张华那么高成就吗?我说邓艾就是靠才能,于是他有下面这段解释。邓艾为人所笑怎么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一样时人莫许之?石苞与邓艾同时被举荐,他们被举荐的原因也是担当了小吏才充任上去。

范进一个出自清代小说的人物,何以能用来解释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现象?邓艾四十岁才有机会就四十岁才出头,山涛不是四十岁后才出头? 说读书无用,泪痕大师可以找找再同时期还有哪位像有【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这等才华并身居高位。再解释一下孙秀有没有这样的才华,足以让人品评。

列女传_列女传第一卷是什么传_列女传原文及翻译

估计是泪痕春雨大师拉黑了我,没法在他回答下评论。他认为东汉、西晋买卖官员的现象可以跟明朝相比,但这两个世代相差一千年,晋升制度中察举制和科举制意义也相差万里,实在不可能放在一起比较,通常这么横跨古今谈论的人,若非吕思勉那样的通史大师,就是史盲。

泪痕春雨大师认为汉灵帝卖官是变相的逼捐,但并没有给出相应史料,相反当时东汉豪强众多,很多人有钱但没学问或晋升途径,所以买官对大家来说相当的乐意。

“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或因常侍、阿保别自通达。是时,段颎、樊陵、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货财而后登公位。烈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

意思是大家抢着买,不是很在意钱这东西。汉灵帝当然不会公然索贿,但是张让等宦官的索贿记录就比比皆是,如此常识性的事情,泪痕春雨大师居然为了反驳,解释成汉灵帝对腐败官员逼捐........

评论里大师的拥护者抓着卢钦怎么会见到放羊的孩子以及怎么能判断张华的才华两点进行攻击。最后解释一下,魏晋实行的依然是察举制度,郡县内有人会时刻观察县内有没有人才和德孝者举荐出去,曹丕为了鼓励儒学曾把博士的标准降低到能读懂五经就行,意味着在当时能读懂一本书的人相当罕见,更别说张华博览群书。卢钦是当时有名的清官,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是过着跟百姓一样的生活,并且他历来有唯才是举的名声,他只要一见到张华,就能知道张华深浅。

上一篇: 《三字经》——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下一篇: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对话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