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陕西1月27日电(记者 路强)“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朝历代在这里遗留下了丰富的典籍文献和金石文献。”在陕西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吴敏霞表示,在当前信息化生存时代背景下,通过建设陕西古代文献资源数据库的途径,科学、合理、综合性开发利用其价值,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陕西文化强省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敏霞委员透露,陕西省古代文献资源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包括有古籍(6万余种、200万余册)、碑刻(3万余通)、金文(2000余件)、甲骨文(2000余片)、陶文、封泥、骨签等,这些文献资源广泛分布于陕西全省各地市区县,内容涉及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俗、舆地、人物等各个方面,不仅是陕西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近30年来,各类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此,吴敏霞委员建议,推动古代各类文献的数字化进一步发展,结合这些文献资源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略,分阶段、分步骤,强化合作,持续不断地推进实施。要摸清底数,制定规划。建议由省委省政府组织,各地市县及有关机构积极配合,彻底清理家底,搞好规划。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建立可供检索的目录数据库,全面掌握陕西古代文献资源。建立与目录数据库相匹配的图像数据库,如古籍善本文献库、碑刻精萃数据库、金文甲骨文拓片数据库、陶文骨签封泥图像数据库等。做好各类文献资源的全文检索,进一步细化子数据库的分类和功能。为文献资源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学术研究与创新提供便捷、高效的途经;还可以结合数据库使用对象的不同,开发移动终端app,实现文献数据使用普及化。
“为避免重复开发,有效地推动古代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吴敏霞委员建议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陕西古代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如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文物局、省地方志办公室、省社会科学院等作为成员单位,组织省内图书馆序列、文博序列、高校序列、研究单位,通力合作,利用五到十年时间,结合不同类型资源,有区别、分类型、分批次、分项目进行。她还特别强调,数字化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费工的高智力投入工程,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撑,很难开展工作和并取得高质量成果。建议由省财政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以扶植项目的顺利开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