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民间传说与镇江

中国民间传说与镇江

中国民间传说与镇江最近,笔者从有关资料中发现,在这些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哭长城》、《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竟然都与镇江有关。

文/摄影马阿林

说起中国民间传说,人们很快便会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柳毅传书》等一个个古老而又美丽动人的故事。最近,笔者从有关资料中发现,在这些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哭长城》、《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竟然都与镇江有关。

孟姜女万里寻夫到镇江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在主体上与镇江没有太大联系,但许多研究文章和唱本中都点出,孟姜女万里寻夫,是从镇江渡过长江的。

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说:“凡是这一方面的故事,都说孟姜女是华亭人,万喜良是苏州元和人。”

有个流行的唱本叫《孟姜女万里寻夫》,说万喜良在合卺时被秦始皇抓去修长城,到长城时已患病,筑城三天便死了。后孟姜女梦见喜良,决心亲自送寒衣。她经苏州,到浒墅关。关官逼她唱曲,她就唱了《十二月花名》。一路走过,经过望亭、无锡、高桥、六社、横林、戚墅、丁堰、常州。她到清凉寺叩祷,观音命韦驮和城隍保护,土地引路,限于七日七夜内到长城。从此经丹阳、镇江、黄河,到长城。

《万里寻夫全传》中也说到:“……孟姜由无锡,过高桥、六社、横林、戚墅到常州。常州南门外有个清凉寺……她到丹阳,见慈航寺香火极盛,进去参拜,忽然霹雳一声,把能言的活菩萨打死,现出白毛老猿的本相,原来它受不起她的一拜,送行的韦驮把它打死了……从此到金山,因无钱渡江,到大王庙祷祝,大王把她放在蒲团上送过去了……”

王骧在《孟姜女故事的多重意义》一文中也写到:“姜女北上寻夫从松江出发经过苏州(这是她尚未过门的夫家所在)、浒墅关、望亭、无锡、常州、镇江、河南的洛阳、山西的雁门关等地,终点是甘肃的嘉峪关……镇江濒临大江的山城最具特色的是金焦二山,孟姜女上金山寺去烧香。‘要烧香,上山冈,山坡下长江白汪汪,焦山、瓜洲活像两只小筲箕,两只筲箕飘荡在江上’,群众眼中的江景,完全有异于文人雅士的鉴赏情趣。”在《丹阳古今》一书中就载有当地关于《孟姜女》的歌谣,分别为《送夫》、《望夫》、《送寒衣》。

孟姜女万里寻夫,镇江是个节点,因为她要从镇江渡江。

仙女和董永传说在镇江

走进丹徒上党的槐荫村、丹阳延陵的望仙桥和后董溪村,可以很容易地打听到七仙女和董永的传说,这在当地老人妇孺皆知。千百年来这些地方故事的流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七仙女和董永》传说。从七仙女下凡、路遇董永、老槐树做媒、傅员外家打工,到七仙女升天、送子,以及他们的儿子望母等。随着地域的不同,故事的侧重点也不同:槐荫村流传的是从七仙女下凡到升天这100天里的情节;而望仙桥村流传的则是他们的儿子遵从鬼谷子的指点,站在望仙桥上跪拜望母、七仙女给儿子七粒米的情节。

笔者曾经去过上党的槐荫村、延陵的望仙桥村及相邻的后董溪村,聆听故事的传承人傅增伟、杨金龙等老人讲述这些故事。不识字的杨金龙老人能讲出一段完整的七仙女和董永的儿子在望仙桥上望母的故事。识字的傅增伟老人编写出了槐荫评话《仙女下凡在槐荫》话本。

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在这些地方是何时形成的,已经无从查考。元《至顺镇江志·地理》中有望仙桥的记载:望仙桥,在延陵镇南,俗传汉董永孝行感动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而在该志卷十二《古迹》中也有董永墓的记载:汉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

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曾亲眼目睹过村中与这个故事有关的景物。如槐荫七景:七仙桥、七仙池、土地庙、上天台、傅家相门、织锦楼和槐荫庙;望仙桥村的望仙桥、七仙女和董永之子望母时跪拜桥头的一对膝盖印、后董溪村的董永庙。董永庙里供奉的就是董永,庙毁之前,村中人曾亲眼见过庙正中墙壁上戴官帽的董永壁画,每到过年过节,村民们总会来庙里祭祀。奇怪的是,在这个叫做后董溪的村子里有着董永故里的传说,也曾经被命名过“董永大队”,但是村子里却没有一户姓董的。

在望仙桥村,我们见到了老望仙桥上遗留下来的5根6米多长的石梁,以及近代重修望仙桥碑刻;在后董溪村的一片桑田中,我们见到了一根据说是董永庙大门门槛的长条石。前几年,后董溪村在农民公园建起了七仙女和董永的塑像。

去年这里关于《七仙女和董永》的传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祝故事的起源和镇江

在镇江姚桥,有个华山村,当地人称《华山畿》为“小梁祝”。

传说,南朝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经过华山往云阳,在旅舍中见一十八九岁的少女,一见倾心。回家后卧床不起,其母问他原因,士子告知原委。其母特到华山寻访少女。少女十分同情,脱下自己的护膝,关照其母将此放在士子卧席下。士子病稍好。一天,他无意间发现了少女的护膝,便将护膝吞咽下去,最后相思而死。士子临终前求告母亲,要将棺木从华山经过,其母依其所愿。棺至少女门前,牛车突然停止不前,鞭打不动。少女闻讯,说道:“请稍等一会”。她沐浴盛装而出,歌《华山畿》曰:“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木应声而开,少女遂跳入棺中,家人拖抱不出,只好将这一对情人合冢,当地人称为“神女冢”。这则故事在华山村流传甚久。

这个传说,镇江的史书上多有记载。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一》中记载:“宋神士墓:少帝时,南徐有一士子从华山往云阳,与客舍中一女子相与死,因合葬,呼曰神士冢。出系蒙太平广记载。”

元《至顺镇江志·杂录·人物》和清《乾隆镇江府志·古今杂录》中记载,《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因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之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

清乾隆甲午年举人杨元盛(华山村人)曾有《神女墓》一诗,记其事。诗曰:“萧梁乐府华山畿,吾里也。觅旧迹无所据,怅望久之。山高高兮水沉沉,春华发兮秋虫吟。万物有情都不死,千年古木留贞心。萧梁往迹半荒忽,至今乐府歌声歇。江沙已办作桑田,漠漠墟烟空照月。草树丰茸北垅平,安知郁郁非佳城。旧癣碑铭认遗石,香魂化作黄鹄鸣。如何唤作神灵女,双飞不知何处所。从此缠绵尽海山,西风一任吹菰黍。”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学者钱南扬先生曾说过:“六朝的时候,还有个《华山畿》的故事。”钱先生在分析了《梁山伯庙记》和《华山畿》之后说:“据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两个故事一定是有关系的,朱孟震《浣水续谈》里也说‘事与祝英台同’,可见古人早已见到了这一点了……宋少帝在位仅一年,即被废,当西历423年……华山故事似乎确发生在少帝,说不定祝英台故事发生在华山畿之后,则是祝英台抄袭华山畿了。”

罗永麟先生在《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写到:“关于梁祝故事演变最早的材料,有人说是从《韩凭夫妇》和《华山畿》的故事蜕变而来,也有人不同意。说梁祝故事是从这两个故事演变而来,并非指它们之间的直接继承关系,而只是说这两个故事之间,情节有些类似,最突出的类似之点就是它们的主人公都能坚贞地为纯洁爱情而死。”

如今,人们还可以在村东边的岗坡上见到神女冢及南朝古墓葬。

《白蛇传》传说在镇江

与上述几大民间传说相比,《白蛇传》是在镇江最可寻迹的一大民间传说,那是因为故事的发生地之一就是镇江。

镇江何以成为《白蛇传》传说的发源地之一,可能与镇江的金山寺有关。古代的金山位于滔滔扬子江中,早在唐代就是全国闻名的寺庙。据传开山祖师裴头陀当年来山曾修禅降服白蟒,拾金重修殿宇。其故事在传说过程中,与法海的传闻相串,便成了今日之法海与白娘子斗法的故事。明崇祯年间冯梦龙笔下的五条街、上河、针子桥、百草山等都是镇江的老地名。这些都为《白蛇传》传说与镇江的渊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冯梦龙曾在丹徒作过儒学训导和教谕,其对镇江的地名自然十分熟悉。可以说,正是他的那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才将镇江正式融入《白蛇传》传说之中去的。十五年前,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的播放,镇江更是“满城争说白娘子”。

如今在镇江,关于《白蛇传》的传说依然能寻找到踪迹。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洞内塑有白娘子和小青两座白石像,洞中有一条石缝,据说直通杭州西湖。洞外的石壁上有大型石雕《白蛇传》传说。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

五条街是镇江的片区地名,泛指大市口以东南门大街、梳儿巷、中街和第一楼街一带,元《至顺镇江志》上即有记载,并有“五条街,挤不开”之说。

《白蛇传》里千古传诵的“水漫金山”不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镇江市民一直想恢复的自然美景。为了能让这一传说能继续传承下去,镇江正在花大手笔打造白蛇传故乡。最近,根据有关媒体报道:除投资1000万元制作200集动画片《水漫金山》外,经过三年的前期准备和施工,镇江金山湖整治工程已经完工,其中核心景点“水漫金山”也在消失数百年后,重现人间!届时一个3万余平方米的金山寺佛教文化广场、“许仙岛”和“白蛇地”都将让人更直接地感受到《白蛇传》与镇江的关系。

上一篇: 《说岳》与《水浒传》
下一篇: 临沂的民间传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