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需要很长的篇幅,简单回答,虽然不能解释清楚,但可以让大家了解另一种看法。(以下只是基于个人体会,并不是来自于书籍,或者其他人的讲解)
道德经并不是有一个人,一夜间写就道德经文本。而是先有一个人,对先前的传统以及汉文字非常熟悉,然后基于这种文化框架,创造性的设计出一种新的文本写作手法。然后基于此,花了很长时间,一点点的完成一个初级版本。随后,此人将这种手法和文本传递给亲近的弟子,由于缺少具体文物支撑,不知道这些弟子是否再次扩充文本,以及如何扩充文本,但即使出现新的版本,其主要目的是增加文本,而不是改变古本。在秦汉之际,对于道德经的解释,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即面对着同样的文本,出现了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的分化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主讲人不理解,而是为了传播的目的,即同一个文本,出现不同的解读,但随着第一次解读的分化,其文字的具体抄写方式,也会随之而变化,同时这种新的解读,由于适合更多的读书人,从而逐渐成为道德经的主要传承模式,此阶段发生了道德经内涵的巨大断裂,古本模式逐渐式微,新的解读成为道德经的主流。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个人理解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版本,但当时的学者还是努力去保守他们所认为的道德经文本。偶尔几个文字的不同,是自然产生的,并不是误抄,而是由于后来的人们已经不理解古本的真实内涵了,从而会对偶尔的几个文字进行改造,从而使之具有可以理解的可读性。这样从文字的书写和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断裂。各种特殊情况都有可能加剧这种断裂,比如少数(甚至一个人)圣者的突然死亡,战争,文本丢失,文化的衰落等等,导致形不成强有力的继承团体,或者导致对某些深刻智慧体验的丧失等。
所谓的断裂,不是偶尔几个文字的不同,而是古本的含义以及抄写模式,完全消失了。这种道德经,已经完全不在我们现代人的意识里。虽然缺少中间的文物证据,但至少汉朝帛文版本可以完全证明,当时还有懂得古本,以及用古本写作模式继续传承道德经的智者。他们对古本的继承和抄写,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抄写,而是基于当时的汉文字改革,所创作的新版道德经。他们的道德经创作,不是像我们现代理解的那样,只是文字的抄写,而是一种全新的道德经内涵表达。帛文本,是现在可以找到的最后古本证据。汉之后,再也没有这么深刻的版本出现,这说明不仅是道德经,而是一个新的中华文化的开端,几乎所有的重要先秦古籍,其古本的内涵空间消失了,从而进入我们现代所理解的中华传统阶段。后来所出现的各种版本道德经,以及我们现代所阅读的各种道德经,几乎都与古本的本质表达方式无关。不是一些文字的不同,也不是简单的版本差异,而是整个古本道德经世界,再也没有出现。即使我们今天再次面对古本,其实我们根本无法解读古本,只是企图继续用汉之后的解读框架,强行改变/误解古本。如果我们能理解今天所面对古本的困惑,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在秦汉之际,当时的道德经为什么会产生新的解读和传播模式。更不用说那些从来没有见到过古本的古人,即使我们今天的道德经爱好者,都可以容易的找到古本,还是无法解读古本的内涵(我不认为现在的各种古本翻译和解读,真实的反应了道德经内涵,甚至解读古本的大门还没有找到)。
其实汉之后,敦煌莫高窟版本,道教版本,偶尔的几个不被官方重视的版本,还是保留着一丝古本的影子。根据这些版本,我们可以推测,古本的内在传承文本,几乎是完全消失了,虽然古本流派的一些弟子,还在努力传递某种古本方式,但是这些人可能没有亲眼见到过类似楚简,或者帛文那样的版本。现代人是幸运的,因为考古的进步让我们可以找到古本,我们可以再次面对真实的文本。虽然直到今天,对古本的解读还没有真正开始,但这些古本的发现,会让我们再次回到2000年前,会接续上失传的记忆,即使今天做不到,未来人一定会开启一个完全不同的道德经世界。
其实,这不只是道德经的含义变迁过程,也是整个先秦文化传统所经历的过程。比如五经也类似道德经,也同样经历了2000年的沉睡,与道德经具有类似的命运,虽然其具体细节有着很大的不同。用各种字典,或者阅读2000年来的各种注释,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重要的先秦文化。这并不是某个学者的问题,也不是几代人的问题,而是由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巨大文化断裂。今天,根据现有的各种文物和古本,我们可以再次回到3000年前,可以再次体会商周之间的文化大变迁,春秋之际的文化大变迁,以及秦汉之际的文化大变迁。以此,我们会重新找回曾经失去的记忆,重新面对文字,面对文本,面对先祖的生命世界。
这个问题很大,无法用几个段落解释清楚。我们对道德经的误解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我们对道德经的基本阅读方式,还没有搞清楚,更不用说其具体内涵了。我们当然有海量的道德经书籍,但所有这些解读,都是基于古本之后的,另一种道德经解读方式。而这种情况,不只是道德经,而是绝大部分的重大先秦古籍,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总结一下道德经版本过程:第一个版本A,并不是一蹴而就,在文字手法上,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基于版本A的扩充,产生更加丰富的版本B,不仅是增多内容,同时也改变了版本A的某些内涵,这种内涵改变,不一定是作者抄写错误,而是由于文字笔画改革原因,或者某些更早古本微妙含义的失传,但是A与B,在文字手法以及内涵空间上,是一致的。但是这些古本内涵,无法形成针对更多读书人的传播,所以形成解读方式的新分支(还可以有其他情况,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具体解释了),这种解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文字抄写方式的变化(并且文字改革也会强迫文本的改变),逐渐的,从文本到内涵都逐渐的过渡到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道德经模式,即现代的各种道德经版本C。从此,道德经的古本世界彻底消失了,我们并不能从现有的古籍或者现代学者解读中,找到古本的解读方式。即使我们今天再次面对古本,仍然企图用汉之后的解读模式强行误解道德经。
具体情况,要远比以上描述的复杂,这里只是提出另一个方向。我之所以没有在知乎上具体解释道德经,五经,或者其他先秦经典,不是因为这里有多么神秘的事情,而是需要一种基本的文字含义视角转变,朴素的生命认知,需要我们先从2000年的文化穴道中逃出来。然后再次面对先秦古籍,你就会发现,其实那些古本含义是非常明显的,证据就在眼前,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不是因为那些古本多么晦涩,而是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2000年的文化束缚之中。
(如果你想了解具体的古本解读,我会在未来进行详细的解释,至少人们会理解,的确存在着一个完全不同的先秦文化世界,至于在那个世界里走多远,那就要看自己生命空间的大小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