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奇怪你从那个文本引出这一句来的,“仁常而不周”在现在很多通行庄子版本里面都是作“仁常而不成”,很多注家多只是在注解中考证此成应作周,可参看王先谦《庄子集解》、刘文典《庄子补正》,钱穆《庄子纂笺》,这都是近代流布最广的庄子注本。在民国后有些学者在前人考证基础上,把原文改成“仁常而不周”。如钟泰《庄子发微》,但少见。
“道昭而不道,言辨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此庄子所言成心而不可达道之五者,仁常而不成(周)者,常自称许而其实不逮,仁滞为常则不成仁,参《齐物论》前文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此处吃紧处为庄子是圆形的思维,非是线性进化的思维,故凡正反有交合处,不可自滞其通,《齐物论》亦说:“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此句极深邃,《寓言》云:“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之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承认人永有改过自新之能力与勇气,此乃得其环中之道,非固执一边。章太炎言:“騖驰愈远,本量愈乖,是为画圆成方也。”不悟此理,则读不读庄亦无分别耳。
此句注释引如下:
郭象:物无常爱,故常爱而不周。
成玄英:不能忘爱释知,玄同彼我,而恒怀恩惠,每挟亲情,欲効成功,无时可见。
刘文典: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成」作「周」。江南古藏本是也,注「常爱必不周」,是郭本所见亦作「周」。今本作「成」,与下文「勇忮而不成」相复。
刘武作《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注此句即本此,钱穆亦然。钟泰之解亦同,只是钟泰把原文之“成”也改成“周”了。
参诸家之释,用“周”确是比“成”更通义理的,更能表达清楚庄子之“道枢”之义。
注释与义理关连很大,是源出有自还是游谈无根,义理、考据、辞章皆不可废。若一句也不引古人的书,去回答源流有自的争论,而自称庄学专家,大多不足观。
读今人书,多以自出胸臆以纵横天下,如陈寅恪评金圣叹注水浒:“辄曰:「古本作某,今依古本而改之。」夫彼谓之古本者,非神州历史共传之古本,而苏州金人瑞胸中独具之古本也。”亦如知乎上之诸子讨论而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