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始作于春秋年间,当时晋国的史官们最先编撰了此书,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将此书进一步完善。全书共有13篇,所写的都是夏朝到战国年间的历史,在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之后,此书还能保存,实在难得。而且此书的发掘过程也很有趣,他被埋于魏襄王的墓里,在西晋年间被盗墓贼挖出,这个古本在宋朝年间失散,又被当时的人重新收集整理,客观上来说,这个二度创作降低了此书的价值。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竹书纪年》里哪些颠覆史观的记载,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第一,名为禅让,实为囚禁。尧舜禅让的故事众人皆知,但是这样文明和充满美德的故事却常常不为人所信,比如曹丕,他用一出自导自演的禅让大戏成功从汉献帝的手里获取了皇位,名为禅让,实际上就是威胁和囚禁,在当上皇帝之后,曹丕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意思就是,当年尧舜他们所谓的禅让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算是知道了。
恭喜曹丕,竹书纪年印证了他的观点,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取代了尧的帝位,还把他流放到了平阳……禅让制是儒生虚构的吗?这是一个大问题。
第二,所谓名相,实为大奸。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名相,根据《史记》等史记的记载,他帮助商汤打败了夏桀,还前后辅佐了五代君王,被商人称为“商元圣”。但是《竹书纪年·殷纪》却说伊尹曾把幼主太甲流放了,自己选择称王,后来太甲长大,回来给伊尹杀掉了。君权和相权难道真的不能和平相处吗?
第三,共和行政?诸侯干政?共和一词,源于周朝,当时的国君周厉王无道,百姓起兵反抗他,他逃到了山西霍州。在周厉王走后,周定公和召穆公两位国君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但是,在《竹书纪》中的记载却是,所谓的“共和行政”其实就是一个叫“和”的共国诸侯僭越行天子之政,所以才叫“共和执政”。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仅通过以上三个,我们就能想象到这本书带给史学界的震撼了,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后世的儒生们会把这本书视为异端,因为在这本书里,权力是完全野蛮的,古人一点都不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