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负盛名的山丹焉支山,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而且是历代群雄出师甘凉道、挥戈角逐扁都口之军事要塞。从西汉到民国年间和解放初期发生的军事战事,既有翔实的文字记载,也有民间生动的故事传说。
1.火焰驹的传说
大马营草原,地理位置优越,气侯凉爽,水草丰茂,是孳养良骥骏马的最佳场所,故历代游牧民族和封建王朝视为宝地。秦汉之间,月氏、匈奴游牧于此,依山孳养的良马彪悍雄健,长期占据该地。之后,历代王朝从这里源源不断得到军需战马补充,优化战事。相传,这里出过“天马”、“神马”、“千里驹”。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出了匹“火焰驹”。它刚生下来时,皮包骨头,干瘦如柴,满身皮痂不长毛,每逢雾天雷电,就长声嘶叫,嘴里喷出一股火光。一位家籍山东的老牧民识得这是一匹宝驹,他不要工钱,只要了这匹瘦驹。向主人辞工回了家。他把驹子拉到僻静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中草药熬上,涂在驹子身上,一会就脱了皮痂,火焰驹显身了,口喷火光,精神抖擞,他一溜烟就骑走了。这位老牧民走后,人们才知道他骑走的是千年难遇的火焰驹。火焰驹的传说无从考证,也或许是一代代牧马人美好的希冀。
2.窟窿峡的传说
在河西走廊的腹地,在绵延的祁连山和俊秀的焉支山之间,有一片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大马营草原,在这里有大群的军马如涛似涌,有成群的牛羊似翳如云,有万顷菜花芳香馥郁,有清流一脉,昼夜欢腾。就在这草原的深处,在祁连山北麓离雪线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名为“窟窿峡”的天然峡谷,以她清纯秀丽的灵光吸引着远远近近的人们。
窟窿峡是一条狭窄幽深的峡谷,位于山丹军马一场驻地九碗泉的东南面。她的得名是因为古时这里有一种奇特的地貌:碧绿如茵的草地上每隔三五步就有一个陷阱般的“窟窿”。俯身下瞰,深不见底,清澈的水柱汩汩上冒又不见流出,原来水在地下窟窿中奔腾下泻,发出的轰隆声,山鸣谷应,十里外都能听得见。当地人把这个峡谷,称为窟窿峡。
3.大佛寺的传说
相传,很早的时侯。有兄弟三人向西取经拜佛。走到凉州武威时,老大说:你们二位兄弟先走,我站下等着办个事。兄弟俩走到山丹,老二说:兄弟你先走,我在这里等大哥。老二左等右等不见大哥来,就坐下等。老三走到甘州张掖,等来等去不见大哥二哥来,索性睡下等,从此,老大一直站在凉州武威、老二一直坐在山丹,老三一直睡在甘州张掖。后来,人们在武威、山丹、张掖各修一大佛寺。武威大佛寺塑站佛老大,山丹大佛寺塑坐佛老二,张掖大佛寺塑睡佛老三。
4.龙眼应雨
龙首山头朝南朝北各有一只龙眼,有脸盆那么大。每年四、五月间,一到中午十二点,就可看见两只龙眼在太阳下闪闪发光,朝南的闪白光,朝北的闪黄光。只要龙眼闪光,今年的雨水广,如不闪光,今年少雨水,庄稼不成。
5.神钟的传说
从前,钟楼巷里那条路是车道。一天到晚马车、驴车来往不断。路面上压出两道深深的槽。渐渐的,槽里露出只耳朵尖儿。好奇的人们便拿来家什挖,越挖耳朵越大,后来又露出一只耳朵。挖到底,挖出座几人才能合抱的大铜钟。上面铸满了字,谁也认不出。钟前聚满了看稀罕的人。大家商量把钟安置在什么地方合适,有十几个壮实汉子拿的木棒绳子抬钟。一些道人和尚口念经文,请钟上庙堂,钟不愿意,众人抬它不起;请钟进寺院,钟不愿意,众人抬它不起;后来,请钟上雷台,钟才愿意,一抬就起,上了雷台。第二天清晨,雷台上响起洪亮的钟声。雷台下住着一位田老汉。他闻听钟声,上到雷台上观看。只见雷台空无一人,铜钟自鸣,甚为惊奇。相传开来,人们都称铜钟为神钟。
6.祁连山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祁连山苍松挺拔,郁郁葱葱。月宫仙女发现了这一人间仙境,便偷偷下来游玩,后被王母发现,召她返回月宫。临走,月宫仙女把随身披的白羽纱披在祁连山头,把脖子上的珍珠链撒在草滩上,后来,那白羽纱变成白雪,覆盖祁连山头,终年不化,而珍珠则变成了羊羔。
7.胭脂花的故事
焉支山也叫胭脂山。焉支山上的胭脂花是姑娘们用来擦脸的,擦了胭脂花,姑娘的脸赛过春天的桃花,冬天的腊梅。那么胭脂花为什么这么神奇呢?传说,很早以前,焉支山上有一个小村,住着二三十户人家,生活得很幸福。村东头一间茅屋里,住着老两口,待人诚实、忠厚,就是没生下一男半女。虽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生活还过的去,但到底膝下荒凉,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一天夜里,老两口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王母娘娘送给他们一朵胭脂一样红的花。老两口醒来,觉得非常奇怪,不知是福是祸。过了三百天,老太婆生下了一个女孩,便起名胭脂。转眼,姑娘十六岁了,这一年,老天爷三个月没下一滴雨,温疫又传到了山村,全村人的日子可真是黄莲拌苦胆——苦上加苦。说来也怪,唯独胭脂姑娘没有染上瘟疫。她看到乡亲们快没命了,急得哭干了眼泪。乡亲们劝她快离开山村,但她死活不肯,一定要找到水救大家。于是她就起身向胭脂山顶上跑去。她是想站到最高点,先看一下山上或山下什么地方有水。她爬上山顶,向四周望去,只见满山遍洼尽是枯树干草,便失望地叹口气,准备下山回去再到别处寻找。刚翻过一道山梁,见前面悬崖上有一块石头,像一朵出水芙蓉。走近石头,有水声从石头下发出,她高兴得几乎跳起来,急忙转身回家,拿来了工具,挖呀,挖呀!从太阳高照挖到月亮升天,手上打起了无数个血泡,从星星眨眼到朝霞满天,手上的血泡全磨破了,虎口震裂了,鲜血染红了工具,她又渴又累,终于支持不住,靠在石头上睡了过去。她做了一梦,王母娘娘从瑶池来到了她的身边,给了她一把金斧,一小袋花种,并告诉她用金斧从石头中部砍三下,水就会出来,人一喝就会治好瘟疫,浇灌庄稼,庄稼就会返青。等胭脂姑娘醒来,才知是一场梦,但眼前确有一把金光闪闪的金斧和一个小布袋。她急忙拿起小布袋打开一看果 然是一袋珍珠一样的种籽。她手上的血渗透了布袋,染红了雪白的种籽,她赶忙放下布袋,拿起金斧,用尽全身力气,向石头中部砍了三下,只听“轰隆隆”一阵巨响过去,这块石头中间开了一条缝,并很快分开。不幸的是,胭脂姑娘掉进了石缝。就在这一瞬间,大股的泉水喷了出来,向山下冲去。那一袋种子被冲散了,落在水边,长出一株株血红的胭脂花。而在泉水形成的池中,一枝鲜艳的大胭脂花亭亭玉立在水中央。水流到村里,全村的人得救了,但胭脂姑娘不见了。
这天夜里,全村的人同时做了一个梦,山神爷告诉他们胭脂姑娘救他们的经过。大家涌到池边,只见池中那株花,在阳光下红艳艳的,在向乡亲们一躬一躬地道着万福。这花很快开遍了焉支山,焉支山更加秀丽壮观。乡亲们想念胭脂姑娘,都把这花叫做“胭脂花”。山也就叫做胭脂山。
8.百花池的传说
百花池可谓焉支山的又一奇观,虽传说迷人,但很少有人涉足。
相传,唐代开元年间,大诗人王维奉命来到凉州(今武威)慰劳戍边将士。听说胭脂山景色秀丽,很想借此一游。一天,他终于腾出了时间,叫了两位喜欢吟诗的好友,一同到胭脂山上游览。刚上了山,他就被山上的美景迷住了。特别是那布满山间的胭脂花红得像火一样,散发着阵阵清香,更令人陶醉。王维和他的好友诗兴大发,你一首,我一首,边吟边走,不觉又过了一道山梁。王维正在吟诗,突然看到前面有一水池,像一块大圆镜镶嵌在绿色的草丛中,中间仿佛有一位穿着红色裙子的姑娘站在水中。三人觉得奇怪 ,走近一看,哎呀,这水池真大,池水碧绿清澈,再看那水池中一株很大的胭脂花,花头红得像着了一团火。王维不禁赞美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啊!”说完,取出了纸笔颜料画了起来。先画上红艳艳的胭脂花,再画下碧绿的池水,也画上池畔的碧草。二位好友一看,这画上的水像真的波动着,碧草在轻风吹拂下摇动着,那胭脂花更像活的一样,大家都觉得奇怪。正在这时,一只小麻雀“噗噜”一声飞来落在颜料盘中,爪子上沾上了各种颜料,又跳到刚画好的画上,留下了五颜六色的爪印。奇怪的是,那爪印象各色鲜花一样。王维这时转怒为喜,拍手称赞道:“妙哉!妙哉!”不正好给水池增添了百花吗?“王维又提起笔来,画上了各种鲜花,边画边说:“听说胭脂山上有一胭脂池,大概就是在这水池下吧!现在我干脆把它画成‘百花池’说不定将来这胭脂池真会变成百花池呢!”
就在这时,一位老大爷走来,看了那张画,不禁拱手道:“先生,您的画画得太好了,像活的一样。”王维见是一位花甲老人,忙还礼道:“我只是稍懂得一点画技,您过奖了。两人说话之间,突然一阵风来,把那张画吹进池中,王维和老人以及二位好友急忙上前去捞,已经晚了,那画沉下去了。四人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感到很可惜。就在这时,奇景出现了,那画上的百花真的长出了水面,整个胭脂池中百花盛开,中间那一朵胭脂花显得更红了,更艳了。四人高兴地向老人说:“想不到这胭脂池一会就变成了百花池,真是天下奇事。”老人忙又拱手道:“这是先生的画儿变的,先生您可能是神画家吧。”说着四人大笑起来。
从此,当地人又把胭脂池叫成“百花池”,至今,这百花池中的花仍争奇斗艳,异香扑鼻。
9.石燕高飞的传说
在胭脂山一个陡峭的山崖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石燕,它体态矫健,神情自若,造型优美。据说当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时,路过这里,听了石燕的缘由,敬佩不已,个个热泪盈眶,信心百倍,一举击败了匈奴,凯旋而归。相传,这胭脂山北面山角下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姑娘叫石燕,她天生美貌,聪明伶俐。可怜这孩子命苦,刚一出世,爹妈就离开了人世。多亏乡亲们的照料,她才长大成人,而且练就了钢筋铁骨,一身武艺,尤其是射箭,更是百发百中。
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山鹰,精明强干,有一手好刀法,他和石燕姑娘青梅竹马,天生一对。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天,石燕与山鹰在山上对歌,突然一队人马冲上山来。原来是匈奴兵来村里抢劫,二人一个拿刀,一个拿箭,但终因寡不敌众,双双被抓到了匈奴兵营。匈奴首领看中了石燕,要和石燕成亲,可石燕宁死不屈。山鹰被匈奴兵活活打死,石燕气愤之极,一拳打得匈奴首领口鼻流血,匈奴首领气得像发了疯的野兽向石燕扑来。这时,一只矫健的山鹰破门而入,向匈奴首领扑去,只两下,就啄去匈奴的两只狗眼,而后又引着石燕外逃,不想石燕又被匈奴兵追上。石燕见无路可逃,“扑嗵”一声跳进了身旁一个泉里。顿时水柱冲向云天,化为雷鸣电闪,变成了馒头大的冰雹,辟辟叭叭地砸下来,砸得匈奴强盗血肉横飞,无一逃生。
第二天清晨,天气晴朗,人们看到一只石燕子从泉中飞出,唱着歌飞向天空,盘旋了几圈落在山崖放哨,每到夜间人们入睡时,她就盘旋在焉支山上空,保卫着这胭脂山的一草一木,使乡亲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10.删丹朝辉
据说焉支山最早不叫焉支山,它最早叫蛤蟆墩。相传,在很远很远的年代,整个山丹还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海里住着千奇百怪的水族。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西面开了一个五百米宽的大口子,水都流走了。海里的水族们也都随波逐流,飘然而去了,但有一只大蛤蟆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自己可爱的家乡,蹲在原地一动不动地看着家乡的一切。日子长了,大蛤蟆渐渐地化成了一座大山一样的石墩,从此大们就叫它蛤蟆墩。大蛤蟆虽然化成了石墩,但它那大肚子里装下的水却从它身上的每个气孔里不停地往外流,形成了千万个明镜的石泉,汇成了无数条玉带一样的溪流。过了不知多少年,多少月,只知道那是一个严冬刚刚离去,春姑娘刚落地的日子,这蛤蟆墩上来了兄弟俩人。这哥儿俩上了蛤蟆墩以后,这儿看看,那么瞅瞅,那个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原来这哥儿俩是遥远的长白山来的。那长白山上的绿树鲜花就是他们的父母栽种的。哥儿俩为了继承父辈的心愿,也暗暗立下了宏伟的志向。哥哥要把世界的东方点缀成红彤彤的宝山、乐园,使人们爽心悦目,益寿延年。弟弟决心把世界的西方培植成绿茵茵的牧场、田园,使人们丰衣足食,幸福美满。哥儿俩面对这座坚硬的石山,撂下锄头,用褡裢背来了山下的土,铺在了石头上。哥哥种上了异花、宝药、百草籽。弟弟种了苍松、翠柏、果籽。哥俩又种是了三大宝—黄芬、芨芨、甘甘草。末了,哥俩凿石挖沟,引来了山涧玉液水。
转眼到了盛夏,这座初春还是光秃秃的蛤蟆石墩,一下子变成了一座仙山,山上山下碧绿成荫,百鸟鸣转;林间谷内百花争研,溪流叮咚。偌大个石山这会儿成了一幅气象万千的壮美画图。
每逢晨曦,火红的太阳光照到山上的时候,山上便发出璀璨夺目的异光。这异光仿佛一个个“删”字,后人就把这一壮观称为“删丹朝晖”。天长日久,自然而然也就把蛤蟆墩改叫为“删丹山”了。到西汉时设郡县也因而叫“删丹县”。因“删”与“山”同音,后来就把“删丹”讹叫为“山丹”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