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咚!”
电铃尚未普及的年代,学校为报时通常会用木棍、铁棒之类敲击铁块、铜块,故而称之为“打铃”。
1955年的一天,辽宁一学校照常打铃。
碰巧遇上几名考古专家途经此处,一眼瞥见了学校打铃所用的铁块。仔细端详之后,几名考古专家不由神情激动,一位更是忙不迭的说到:
“30年了,终于找到了!”
一块小小的铁板何以让几位考古专家如此激动?正如所想,这并非一块普通的铁板,而是一块“云板”,其来历亦颇具曲折。
一、云板之谜
云板,报事之器。《再生缘》中有言:
“须时已到亲王府,云板三声报内闻。”
将铁片制作为云彩状,需要时击打以作报事、报时。云板很早便应用于实际,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除用于报时、报事之外,多用于寺庙。而被用于寺庙的云板,也不同于一般物什,已然成了“法器”。
在僧人诵经、早饭、午饭之前,通常都会敲打云板,听到敲击云板之声,僧人手持钵盂以集合。
由于云板被广泛应用于寺庙、报事、报时,唐、宋、明、清等各朝均有云板传世下来,其实算不上“遗世独立”。
非孤品、属珍品,何以让专家如此激动?原来专家观察发现那枚云板时,上面依稀还有几个字: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
寥寥十字城,便足以让专家激动万分,其上涉及到两个关键信息。
1、大金天命癸亥年铸
2、牛庄城
其中尤以“牛庄”二字,格外引人注意。
谈及牛庄,或许许多人不甚了解。然而历史上的牛庄却因地理位置商业繁荣,曾被誉为“东北的香港”。
牛庄之繁华,始于其水陆交通便利。
坐落于海城市的牛庄,背靠太子河、东临海城河,是入关的必经之路,单看牛庄所处,完全称得上水陆交通便利。
早在四百余年前,不少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商人就注意到了牛庄。到乾隆年间,牛庄城已呈一副欣欣向荣之态,全城店铺商号数百家,逢开市、赶集,仅鞭炮纸屑就铺满了大街小巷。
作为水陆商埠,牛庄一度繁荣昌盛。
依照清朝律令,凡外来船只渡海来辽东,都需从三岔河进入牛庄港登陆。原本仅仅只是水陆交通便利,如今一跃成为运转贸易中心,可想牛庄之繁华。
商业的繁华,亦带动着牛庄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其中以制酒业、中医业、大豆、河鱼、大枣、大葱等最为突出。
港口的繁荣,带来了巨大便利。交通、医疗、就业等,使得牛庄成为东北一颗明珠熠熠生辉。然而地理位置的优渥,不可避免会引发战争。
二、大金天命癸亥年铸
毕竟牛庄地理位置太过紧要,若无高楼城池固守,自然守不住来犯之敌。
修城、建驿,为牛庄繁荣发展带来契机。
历经唐、宋两朝,元末明初的中国国力鼎盛,与外界交流愈发频繁,而拥有一大港口的牛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明朝鼎盛时期,外敌不敢来犯,故而短短百年,牛庄城就初具规模,繁荣昌盛。
明末清初战争中,牛庄城作为入关必经之路,也就成了双方必争之地。数度交锋,牛庄城饱受战乱摧残。
天命八年(1623年)7月,努尔哈赤目光所及,皆是断壁残垣。城内再无欣欣向荣之态,曾建的诸多寺庙、商铺、民房俱都毁于一旦,于是遣人重修牛庄城。并在各门楼上挂上“大金天命癸亥年十月吉旦立”的字样。
其中大金天命癸亥年十月代指1623年10月,“吉旦立”即良辰吉时筑造完成,几方石门额在解放前都在。
特意提到这点,想来也明白那枚云板之含义。
一块发现于辽宁、其上有“大金天命癸亥年铸”字样的云板,自然与努尔哈赤重修牛庄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能证实这一点,便能辅证牛庄城的历史。而这,亦是考古专家激动地原因之一。
《满文老档》中曾记载了一段关于“云板报警”的记录,当时明军进入营地,后金八旗官兵守护牛庄城时,曾打响云板报警。
循着这条线索,考古专家又找到了努尔哈赤曾发布过的一条军令。
“发现一二百兵,打一次云板;发现一二千兵,快打云板;发现万余兵,一个劲打云板。”
清朝历史中,云板确实被广泛运用,通常运用于军队通信、示警等。这一发现,是否能证明所发现的“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就是专家所想找的佐证?单从其上寥寥十余字,尚不能证明。
故而专家将云板带回仔细研究,对比与几方石门额所注“大金天命癸亥年铸吉旦立”的字迹、研判云板的年代等,最终得出结论:此云板系当年重修牛庄城的重要历史证物。
有此重要历史证物,既能证明牛庄城重修这段历史,亦能证明清朝国号、年号并存,故而自从“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云板发现后,就被保存在沈阳故宫,被称之为沈阳故宫十大国宝之一。
前面提到,云板被应用于报事、报时,以及寺庙中,存世的云板并不少,为何偏偏这块云板被称为“沈阳故宫十大国宝之一”?
三、一颗璀璨的明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一个以成败论是非、名利断因果的时代,评判文物的重要性,自然是以文物市值来判定结果。
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文物。文物之所以具有价值,并不单单由文物本身所决定,也与大环境有关。
以“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云板为例,普通云板并不足以当得起“国宝”之名,可上面有“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几个字,这块云板就不能单一视之,更应与牛庄城、与后金联系在一起。
再度提及牛庄城,就不得不提到牛庄城近代历史。
清朝建立后,牛庄城商业繁华、人口密度大,再加之手工业、中医药业等行业发展,使之成为了“东北香港”。
随处可见的商户车队、争相入港的渔船货轮,在这里一日便能售出上万斤河鱼、上千张苇席,以及各类药材、特产等,许多人依靠牛庄城讨生活。
之后清朝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清朝不得不同意彻底开放牛庄、登州等地口岸,以供各国船只往来。
本就繁荣昌盛的牛庄城,一跃成为国际商港。早就名声在外的“牛口”,往来船只络绎不绝,牛庄城愈发繁华。
可谁也没想到,本该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牛庄城,却因太子河道日渐淤塞、河道变窄,往来船只逐渐减少而走向衰败。
取而代之的,则是营口港。
营口港建立之后,许多不明真相、却早已听过“牛庄港”大名的外国人便将营口港称之为“牛口”。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牛庄城的军民奋勇反抗,与日军血战,最终虽不低日军,军民损失惨重,牛庄城的百姓却用鲜血、生命表达他们的气节。从甲午战争开始,牛庄城几乎一直处于动乱之中。
在列宁所著《中国的战争》中,也曾提到牛庄。
“俄国军队占领牛庄并进入满洲境内。”
那是1900年前后,俄国与其他帝国主义一样,肆意瓜分中国土地,牛庄既被侵占地之一。牛庄被侵占后,牛庄百姓并未束手待毙,而是奋勇反抗。
外国侵略,朝廷苟合,百姓反抗。那一年,牛庄燃起熊熊革命烈火。烧掉了天主教堂、打死了法国传教士,拆掉了外国修建的铁路。
武装反抗,成为牛庄城百姓抵御外敌的首要选择。
然而列强终归强盛,远不是自发组织起来的百姓能比。哪怕俄军在日俄战争中失败,从旅顺败退至牛庄城,依旧给牛庄带来了一场浩劫。
那一日,牛庄堪称生灵涂炭。
俄军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商户被打死打伤,商铺被烧被砸,死伤不计其数,这让本就衰败的牛庄城再度蒙上一层阴影。
可牛庄城的百姓从未低过头,随着“九·一八”事件发生,一团革命烈火在牛庄城再度点燃,牛庄城百姓拿起锄头、榔头、猎枪上战场。
彼时牛庄城抗日就是整个东北抗日的缩影,面对武器更好、训练有素的侵略者,东北人民没有畏惧、退缩,而是用不屈的意志、无畏牺牲的精神来对抗。
结果是惨烈的,无数百姓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牛庄城再也不复从前的辉煌,比之明朝与后金打仗那些年还要残破。
“壮士出川三百万,十室九户无儿郎。”
一句谚语,道尽川军出川抗日之惨烈。而最早被侵华日军占领的东北,何尝不是如此?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北抗战被称为抗敌最久、坚持最久、条件最惨。若是要真算抗日,东北早在甲午中日战争就已经开始抗日。
整个抗日过程中,牛庄城也取得了不小战果。活捉过日本军官、和日军正面较量过,也留下了名声。
当时让日军闻风丧胆的“老北风”张海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曾率领一群绿林好汉活跃于牛庄城一带,即便东北军不战而退,他与诸多抗联兄弟依旧坚持抗战。作为诸多抗战英雄的一个缩影,张海天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气节、不屈的精神。
后来中共党员亦来到牛庄,在这里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发展革命力量,坚持抗日到底,与牛庄城百姓书写了一段壮丽、荡气回肠的抗战史。
之后抗战结束、东北解放、全国解放,牛庄城却渐渐湮没于历史尘埃。建国初期,多数人忙于建设国家,并无多少人注意到牛庄城,除考古学者之外。
作为东北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牛庄城曾在东北大地熠熠生辉数百年,有过辉煌、衰败,曾名传海外,也曾湮没人海。
作为考古者,有义务、有责任让这颗明珠重现光芒。
一次次考察、追溯,牛庄城的过往被一点点挖掘,牛庄古城的几方石门额也在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
然而这并不够,还不足以证明牛庄城的历史。
再考察、再查阅,考古学者查到了“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云板的记载,可苦于战事,考古工作始终不得深入,围绕“牛庄古城”的考古发现陷入了停滞。
直到1955年于无意中发现这枚云板,才推进了牛庄古城的考古工作。
时至今日,牛庄古城再现往日辉煌。当在博物馆看见一件件古物,站在牛庄城凝望着这片充满历史的旧址,仿佛能看见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辽南大地上光芒万丈,吸引着无数人再度回首观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