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3年,荀彧的玄孙(孙子的孙子)荀崧家迎来了小公主荀灌。这一年,荀崧42岁,到这年纪迎来的新生命,自然是疼爱无比。更何况,荀灌从小聪明伶俐。
作为一个女孩,荀灌从小就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外加男儿都无法比拟的奇志、壮节。她不好女工,偏爱舞枪弄棒,荀崧两口子拗不过女儿的偏好,便请来名师教导。不过十岁的年纪,荀灌便上马能战、百步穿杨,端的是个少年女将军的气派。
但荀崧从来没想过要让女儿上战场。战场永远是男儿的地盘,这是荀崧骨子里的看法。让女儿习武骑马只不过是父亲的爱,让女儿在快乐中成长,留下最美好的童年,如是而已。父母的爱,没那么多功利性。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碾过,裹挟的绝不只是风沙,而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
八王之乱将中原快速地裹进战争之中。当时荀崧倾向于建康的司马睿政权,但他所驻守的宛城距离长安的司马邺更近。
于是司马邺派出杜曾前往进攻宛城,誓要拿下宛城要地。杜曾少年出名,不过十几岁的年纪就能身穿厚重的铠甲在水中游泳,勇冠三军,绝对是打仗的一把好手。
被杜曾包围的荀崧本就兵力不足,再加上粮食匮乏,眼看着就要守不住宛城了,必须派人出城前往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襄城县)搬救兵才行。但此去襄阳近300里的路途,可不近啊,而且杜曾大军就在外面重重包围,出城的人一个不小心就会身首异处,派谁去呢?
众将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城冒险。
这时候,一道清脆的声音出现,打破了营中的寂静。
“我去!宛城危在旦夕,一旦城破全城老少全部遭难,女儿岂能独活?就算不能突围,大不了一死,不负爹爹养育之恩。还请爹爹准许女儿出城!”
这一年,荀灌13岁,虚岁。
拗不过荀灌的苦苦哀求,荀崧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夜半三更,荀灌率领十几名勇士从城墙上顺绳而下,悄悄突围。
但杜曾一刻都不曾放松对宛城的盯梢,他们才出城不久就被发现,追兵顷刻而至。且战且退中,十几名勇士全部牺牲,只有荀灌一人逃脱。这时候,荀灌也终于来到了距离襄城很近的鲁阳(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距离襄城不到100里地),3天后,她终于抵达襄城。
亲自将父亲的书信交与太守石览后,石览大加赞赏荀灌的勇气,却碍于兵少,便建议她必须获得南中郎将周访的救兵才能解围。
荀灌二话不说,当即写信给周访,以父亲荀崧的名义,答应事成之后与周访结为兄弟,请求派兵支援。
周访虽然未来是西晋的名将,但这时候,他终究还只是一个出身不太好的将军而已,能与荀崧这样的高门子弟结为兄弟,不仅是面子好看,更能对他未来的发展有帮助。
所以,当这封信被送到周访手中后,他大感受用,立即派儿子周抚领兵3000前往救援。听说援军抵达,杜曾部众散去,宛城之围顺利解除。
荀灌救父的事迹,被房玄龄写进了《晋书·列女传》中。事实上,这个故事的真假值得商榷,一者,在荀崧传中,荀崧当时是“迁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平南将军,镇宛”,襄城太守是石览,但在荀灌传中,荀崧却成了襄城太守,石览成了平南将军。
再者,短短的126字荀灌传中,先说荀灌率领数千勇士出城,又说周抚3000人救援,就把杜曾部队吓跑,说明杜曾部众不多,城中也不缺兵,求的哪门子援?
(荀崧)迁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平南将军,镇宛,改封曲陵公。为贼杜曾所围。石览时为襄城太守,崧力弱食尽,使其小女灌求救于览及南中郎将周访。——《晋书·卷七十五·荀崧传》
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故吏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将士,且战且前,得入鲁阳山获免。自诣览乞师,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仍结为兄弟,访即遣子抚率三千人会石览俱救崧。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晋书·卷九十六》
但是,不论这个故事中有多少虚构的成分,荀灌以一介女儿身,13岁出城救父的壮举,不仅是对女性的讴歌,更是对男儿的鞭策。
她所代表的精神,足以穿越千年甚至更久远的未来,令无数人闻之振奋。
在伟大面前,年龄不是问题,性别同样不是。
推荐阅读:方方们,与这样的女性相比,不觉着惭愧吗?用生命教育爱国的母亲
三国15“虎”,真正虎的其实不多,赵云再次上榜,还有2位美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