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论战国诸子对先秦文献的保存

论战国诸子对先秦文献的保存

论战国诸子对先秦文献的保存2012年第4期第52卷(总238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ll3((SOCIALSCIENCEEDITl0N)No.420

20 12年第4 期第52卷( 总238 期)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 U R N A LO FS U NY A T - S E NU N IV E R S ll3 (( S O C IA LS C I E N C EE D IT l0 N )N o . 42 0 12V 0 1. 52G e n e r a l N o . 238论战国诸子对先秦文献的保存术陈桐生摘要: 先秦史官负有保存文献的职责, 但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 由于史官在政局动荡之下弃职奔逃, 各国诸侯为僭越礼制lf i『自毁典籍, 几百年兼并战火无情地摧残诸多文献. 特别是秦王朝大规模焚书。 致使先秦史官系统保存的文献所剩无几。 我们今天所读的先秦古书, 基本上是由战国诸子百家保存下来的。 战国诸子保存文献是一种分散’ 独立、 自发的民间个人行为, 他们在学派之内以师徒相传的形式来传承文献. 其文献保存往往与传播、 删述融为一体, 诸子百家传承文献的实质是传道, 他们保存下来的文献是其传道授业的产物。 战国诸子的文献保存为汉以后的文献分类提供_ r 典籍依据, 对此后中国政治文化学术发展方向也有重要影响,他们所保存的是一种经由战国诸子目光选择的历史文化传统。

关键词: 先秦史官; 战国诸子; 文献保存中圈分类号: B 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0 —9 639 f 20 12)0 4 —0 134 —0 6可能很少有人想到, 我们今天所读的先秦古书, 基本上是由战国诸子百家保存下来的。 战国诸子百家本来是文化学术流派, 他们没有保存文献的职责, 负有保存文献职责的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官。但是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先秦吏官保存的文献所剩无几, 官方文献保存机制完全失效, 只有战国诸子个人保存的文献得以流传后世。 战国诸子完全凭借个人的自觉, 在传道授业过程中传播并保存自己所钟爱的文献。 由此保证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一、 先秦史官文献保存机制的失效先秦时期, 官方有一套保存文献机制, 由王室和各诸侯国史官专门负责文献保存。 《周礼・春官宗伯》 载: “小史掌邦国之志。 ’ ’ “外史掌书外令, 掌四方之志, 掌三皇五帝之书, 掌达书名于四方。 若以书使于四方, 则书其令。 ” 叭‘小史” 所掌的“邦国之志” , 是指各诸侯国的历史文献。 “外史” 所掌的“四方之志” , 则是各诸侯国利用朝聘赴告机会互相交流的国史, 所谓“三皇五帝之书” , 则是指上古流传下来的文献。

中央王室通过设置“小史” “外史” 建制, 将王室文献、 各诸侯国文献和上古文献收集并保存起来。《周礼》 所载的是中央王朝文献保存机制, 各诸侯国也设有相应的负责保存文献的史官。 如果官方这个文献保存体制始终得以成功运行, 那么先秦文献应该大都能够传之后世。 但历史事实表明, 先秦史官文献保存机制并不成功。}收稿日期: 20 12—0 2—28基金项目: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传播在战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 项目批准号G D IO C Z 0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才引进项目“先秦散文研究”作者简介: 陈桐生( 19 55一), 男, 安徽桐城人, 文学博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广州510 4 20 )。①[ 汉]郑玄注、 [ 唐】 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699、 7ll_ 12页。万方数据

上一篇: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事情,是否算可以相信的历史?
下一篇: 轶事奇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