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果提问“你最熟悉的骈文是什么”,那回答十有八九会是《陋室铭》。《陋室铭》入选初中教材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在网间搜索“陋室铭”,出现的结果将会是“铺天盖地”的。
这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对它的了解,但另一方面也把一个关于《陋室铭》的创作背景的错误“发扬光大”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自己当初的老师是怎么介绍本篇的创作背景的?——我的老师当初告诉我是“被贬”。
那时的我还很单纯,听到什么也就信了。没想到多年后,我自己做《陋室铭》的教案时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百度百科“陋室铭”一条下这样说道: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这两段话刻画了刘禹锡和知县两人的形象,具体到了细节。其中的“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既符合刘禹锡诗人的身份,也符合其名臣的身份,与《陋室铭》全篇交相辉映,堪称绝唱…(编不下去了)…于是这两段话被各种推文、百科、教案引用,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段文字。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中华民族的前辈历史学者治学严谨,在文学作品以外,关于历史的内容绝不敢胡说。这一则资料甚至可以说是刘禹锡的“起居注”,必然是与刘极亲密的人才能知道的,那会是谁呢?刘禹锡是著名诗人,而材料中的两句诗,格律完全不合。如果按照《陋室铭》中的“鸿儒”“白丁”之分,这必然是“白丁”所作。通判一职是宋代设立的,唐代的刘禹锡穿越了?
于是,我只好去查刘禹锡的年谱资料。刘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先后被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任刺史。其中连州位于岭南道,是“天下之穷处也”,夔州即今之重庆奉节一带,和州即今之安徽马鞍山市一带,虽说是平调,但实际上是从穷州到富州的“升迁”。何况,刘禹锡进士出身,外任刺史,手底下管着好几个县,又怎会被县令刁难?又不是在演电视剧,下级还真敢顶撞上官了?
《陋室铭》作者是不是刘禹锡尚有争议,毕竟一直以来的《刘禹锡集》都没收这篇铭文,与刘集中其他作品相比,其水准和思想也还差了些。当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有很多人认为这篇铭文写得极好,这也是它能入选教材的原因。我们今天学习这篇铭文,也是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关于其写作背景,并没有任何文献证据,又何必要杜撰一个故事来达成“被贬——写作”的人设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