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因为举荐诸葛亮与庞统给刘备而为世人所知,因此很多人以为司马徽是诸葛亮与庞统的师父,是身怀大才的高人。如此高人在举荐完诸葛亮与庞统之后便隐居不仕了,不禁让许多人都觉得奇怪和遗憾。
庞德公为三人取号,诸葛亮号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诸葛亮与庞统自然称得上龙凤,那司马徽能称得上水镜吗?
荆州牧刘表曾因司马徽的名声招揽司马徽,却评价司马徽“此只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者皆类”。在刘表看来,司马徽的名声都是世人妄传,真实才能只是一个小书生,与蠢材没有区别。
难道司马徽是因为自身平庸而身负重名,怕被人揭穿名实不符而不敢出仕吗?
据史料记载,司马徽是一个言行怪异的人。
司马徽有句口头禅:“好、好。”在与别人交谈时,司马徽常挂在嘴边,从不与人争辩,也不评价他人好坏,只以“好”相答。
明朝的冯梦龙在《古今谈概》中追溯“好好先生”一词的出处,“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并记载了下面这则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人难过地对司马徽说自己的儿子死了,谁料司马徽回答道:“太好了!”
司马徽的妻子看不过去了,责问司马徽:“那人认为你有高尚的品德,十分尊敬你才和你说这件事,你为何反说别人儿子死得好!”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你能说出这样的言论,也是太好了!”
笔者境界不高,与司马徽妻子的想法相同,认为司马徽的言辞的确不当。但司马徽却因这件事,名声更加大了!或许是因为此事折射出司马徽不评价别人私事的品德。后世不明所以,将“好好先生”一词多用于指代不坚持原则的人,与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司马徽的怪事不止这一桩,曾有人登门找到司马徽说他偷了自己家的猪。
司马徽是一个名士,哪里受到过这种诬陷!一般人早就心头火起,少不得要大发雷霆了。但司马徽却不是,他平平淡淡地将一头猪交给了诬陷他的人。
谁知几天后,那人又回来找司马徽,惭愧地说自己的猪又找到了,现在过来送还司马徽的猪。
司马徽又平平淡淡地将猪赶回了猪圈。
又有一次,有一人养蚕却没有簇箔,眼看他的蚕要上蔟结茧了,内心十分焦急。此人便找到司马徽借簇箔。
司马徽自家的蚕也要上蔟了,而司马徽却不管自家蚕,将簇箔借给了那人。司马徽的朋友很疑惑,对司马徽说:“但凡借东西给人,都是因为自己不用而别人急需。现在你和他都需要用簇箔,你为何要借给他呢?”
司马徽答道:“他没有求过我,今天第一次求我帮忙,如果我不借给他,他一定很羞惭。哪里有因为财物而让人羞惭的道理呢?”
司马徽的品行高洁应该是确实的,这方面的名声司马徽当之无愧。但德与才是不能同一而论的,司马徽的才能如何,却不能通过这几件事说明白。
刘表也是这样想的,因此在有人推荐司马徽给他时,便决定亲身与之交谈,以试探一下司马徽的才学。
刘表打定主意,便登门拜访司马徽,与之深谈许久。谁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刘表甚为遗憾,出门后对人说:“世间人为妄语,此只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者皆类。”因此刘表放任司马徽隐居,而不强迫他出仕。
《世说新语·言语》引《司马徽别传》的记载来解释这件事:“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
原来司马徽知道刘表心胸狭隘,一定会谋害有能力的人(笔者认为“善人”是指有能力品行的人,那“害”在司马徽看来便是逼迫他出仕),所以缄口不言,不谈论时势。
司马徽的才能因为他故意隐瞒而没有被刘表试探出来,而司马徽又终身不仕,后世的我们更不能从他的政绩知道他的真才实干了。或许刘表的试探是成功的,司马徽的真的没有做官的才能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