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第五节《战国策》

第五节《战国策》

第五节《战国策》一、《战国策》概说《战国策》是一部贯串纵横家思想的战国史料汇编,亦史亦文,集历史资料与纵横家言于一书。《汉书·艺文志》把它与《史记》并列,归入《

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分析_战国策秦将伐魏翻译及原文_战国策

一、《战国策》概说

战国策》是一部贯串纵横家思想的战国史料汇编,亦史亦文,集历史资料与纵横家言于一书。《汉书·艺文志》把它与《史记》并列,归入《春秋》类。历代史志及《四库全书》也都归于“史部”。但宋代晁公武把它归入“子”部“纵横家”。这正说明了该书亦史亦文的性质。严格地说,《战国策》不全是一部史书,它的虚构增饰成分较多,其“史料”也是真伪参半,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就分明带有“创作”色彩,取得了多方面的创造性的出色成就,不愧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散文杰作。

《战国策》初无定名,曾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脩书》等名称。经西汉刘向整理汇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顺序,分列为33篇,并根据书中内容,定名为《战国策》。因是分国编排的,所以它属于国别体之史。

《战国策》的作者不可确指,从此书具有的“纵横”色彩来看,它可能出于战国末或秦汉之际纵横家或习纵横者之手,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作。

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反映。这是因为这些纵横家原本就是来自各家,为了用世而习纵横术,并且《战国策》又是一部未经很大加工的史料汇编,所以有的篇章反映了儒家重民爱民的思想,如《赵威后问齐使》,有的反映了法家变法革新的思想,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是,这些毕竟不占主要位置。而真正有代表性的还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一、崇尚计谋策略的政治思想。战国策士们把计谋策略作为决定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片面夸大计谋的万能。二、举贤使能的用人主张。重视士的作用,要求提高士的地位,这种“尚贤”的思想倾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纵横家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甚至不讲信义,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这与儒家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也正因为此,而遭到后世正统观念学者的批判和打击。把它称为离经叛道之书和“大毒草”。应当指出,这种人生观是自私、卑鄙、甚至是丑陋的,但是他们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大胆向传统的道德伦理挑战,公然宣扬惊世骇俗之见,追求进取有为之道,却是真实的、坦率的。

四、审时度势的处事方针。纵横家靠计谋游说为资本,以求名得利为目的,因而特别重视抓住时机和机遇,把它当作决定事情成败的前提条件。

三、《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战国策》写了61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其中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如功成身退的鲁仲连、不辱使命的唐睢、以理服人的触龙、卓有远见的冯谖、善于讽谏的邹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深明大义的赵威后、昏愦刚愎的楚怀王、笑里藏刀的郑袖、阴险狡诈的张仪、圆滑机智的陈轸、坚韧倔强的苏秦、老谋深算的公孙衍等等,他们既有所属类型人物的共性,又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作品通过对他们的言论、活动的描绘,塑造了战国时期各阶段、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战国时代的真实而生动的画图。

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先写冯谖开始做门客时“无好无能”,接着三弹剑铗,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物,再写他为孟尝君烧券市义,更是出人意料,最后,他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显示出他远见卓识、富有智谋的才干。这样写就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能够引人入胜。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追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叙事状物,声调铿锵和谐,酣畅淋漓;议论说理,明快犀利,气势恢宏。又多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极尽铺张夸饰之能事,从而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如《苏秦始将连横》中,第一段苏秦的说辞,对偶句、排比句叠出,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句式短促,整饬中富有变化,声调铿锵和谐,词锋雄辩犀利,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这与《左传》行人辞令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曲折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战国策》语言之通俗浅显,在先秦散文中颇为突出。这是由说辞的功利性所决定的,说辞的目的就是让人一听就懂,一听就被采纳,所以他不需要枯躁抽象的说理,高深莫测的学问,而是需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其主要手法就是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妇孺皆知的事物作为喻体,令人一目了然,如“室如悬罄、野无青草”、“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困兽犹斗”、“从善如流”、“危于累卵”、“三人成虎”、“唇亡齿寒”、“报薪救火”等,至今还有生命力。《战国策》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据统计,《战国策》中有70则寓言,散见于各策中。比较熟悉的有:“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等,这些寓言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彩,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力量。《战国策》寓言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鲜明的纵横家色彩和取譬设喻通俗,甚至准确地说有些粗俗,难登大雅之堂。

总之,《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丽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散文所达到的新水平。

上一篇: 别被演义给骗了:《三国演义》与正史记载中有哪些不同呢?
下一篇: 伪书[偽書]是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