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夏侯渊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罕见。
曹魏大臣高堂隆曾经向曹叡上书,提到曹魏的将吏俸禄不到东汉时期的五分之一,高堂隆的话或许有所夸张,但曹魏财政不宽裕是事实。根据晋书中记载的日奉推算,西晋的官员俸禄比东汉普遍少了一半,而晋书还记载司马炎刚即位不久就增加了官员俸禄,因而曹魏还要更低,可见长年的战乱把朝廷都打穷了,大家只能集体降工资。
三国志里记载曹魏的青徐都督胡质是有名的清官,死后家无余财,朝廷于是下诏给他追封了一百户的亭侯。胡质去世前担任征东将军,是二品高官,令人怀疑这样的记载是否属实。但晋书的胡威传记载胡质的儿子胡威在父亲担任荆州刺史时从洛阳前去探亲,因为家里穷,养不起车马僮仆,只能独自骑着头驴前往,到了驿站亲自放牧打柴作饭。胡质的部下偷偷送了胡威财物,胡威便告诉胡质,最后这人还受到了胡质的处罚。两本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书互相印证,可见身为曹魏二品大员的胡质家里确实不宽裕。
无独有偶,三国志记载蜀汉的车骑将军邓芝从不搞个人产业,衣食全靠俸禄官给,家人还免不了挨饿受冻。车骑将军是武官里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三号官职,工资都能这么低,蜀汉的财政状况可想而知也是比较惨的。
孙吴搞的是部曲奉邑制,将领有私兵私产,但明面上藏匿人口治理私产在孙吴应当是不合规定的。吴郡太守贺邵曾经搜捕大族藏匿户籍的事,惊动了远在荆州的陆抗,靠孙皓出面才摆平。平民出身的李衡官至威远将军,他很想置办家产,但妻子不肯同意,于是李衡偷偷让人在外面种了一千株柑橘树,死前才对儿子说,你母亲总是厌恶我置办家产,所以我们家才过得如此贫困,但我派人种了柑橘树,以后你们就不用担心衣食了。东晋名将陶侃的父亲陶丹曾在吴国做到扬武将军,而他去世后陶侃生活贫困,甚至要靠母亲拿头发换钱来招待客人。由此可知,孙吴的官员俸禄其实也不高。
因此当时的经济确实是整个崩溃了,导致魏蜀吴三国官员的工资都很低。
把时间转回到东汉末年,也就是夏侯渊活着那会。三国志里写张绣被曹操封了二千户时特别提到,“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可见朝廷有多缺户口。魏略记载学者董遇和哥哥一起投奔军阀段煨,然后靠收集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看来段煨发给二人的工资完全养不活他们(可能根本没发)。曹操的亲信丁斐曾和夏侯渊一样担任典军校尉,因为偷偷用官家的牛换了自家瘦弱多病的牛,被免官下狱。
当时灾荒瘟疫频发,许都朝廷初建,夏侯渊能领到的工资恐怕比高堂隆时期的魏国官员还少。既然荆州刺史胡质的儿子可以亲自采樵赶驴去见父亲,那颍川太守夏侯渊的侄女出门采个樵也不是多么奇怪的事。
当然会有人提到夏侯渊出身大族,还是曹操的亲戚,怎么还过得这么穷。
但只要带入点生活经验都知道,一大家子亲戚里肯定既包括有钱的也包括穷的,除非是顶级豪强,否则几十上百号人不可能共享同样的家庭条件。事实上在三国时期,明确记载出身大族但家庭贫穷的人很多,并且家世和生活条件也不能划等号。
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刘备,三国志记载他在当地有一个宗族,同宗长辈刘元起还出钱资助他求学,但刘备家道中落,以贩履织席为业。邓艾出身南阳的大姓邓氏,邓艾传也记载他和宗族有往来,但邓艾年少时帮人养过牛,还因为家贫接受过他人资助。
贾逵出身当地大族,年轻时便当了官,但魏略里记载他年少时父亲去世家庭贫困,冬天连过冬的棉裤都没有,只能穿着舅哥的棉裤过冬。与之相对应的是张既出身单家,门第比较差,但家里很富裕,便专门资助那些缺钱的大吏,以此受到赏识。因而门第高却很穷,门第低但富裕是很正常的事,亲戚富裕但自己贫穷也不少见。
这里可以举两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六叔之前一直在外省做工程,最近几年想回乡发展,于是去找关系,到处扒拉一圈,发现老家的镇党委书记和我们沾点亲属关系,我曾外祖母那一辈和他家是姐妹关系,再继续扒拉,发现住建局局长也是亲戚。我当了很多年公务员,他们的名字听过无数次,从没想过居然会有这层关系。但这毫无意义,六叔想去找对方拉关系,发现对面始终很提防,请客吃饭也找理由推脱,终于混熟一点之后才知道好的工程已经让其他亲友承包走了。
我在镇上读小学时,班里有三个姓鄢的同学,还有个姓鄢的老师,家庭条件都各不相同。前段时间我和其中一个同学聊天时,她说自己在家族里辈分太高,都有叫自己婆婆的人了,我问她那两个同学还有那位老师是不是也是她家亲戚,她说确实是一个家族的,但关系比较远,她只知道辈分,具体是哪一代的亲戚得问她老爸。我说我哥上高中时有个姓鄢的同学是当年的高考状元,是不是也是她们家的,她说多半是的,周边几个镇还有附近两个县的一些镇上的鄢姓人基本都是同一个家族的。
放到三国里面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案例。三国志记载马腾出身扶风马氏,但典略里说马腾的父亲随工作留在了陇西,因为家里穷便和羌族女性结婚生了马腾,马腾年少时砍柴为生,然后在当地从了军。由此可以得知,马腾是在陇西出生长大的,而且家里非常穷,他爸连汉族老婆都娶不起。
然而马超去世前却说自己宗族二百口被曹操杀光,虽然马腾后来回到老家扶风做了当地军阀,但一个从父辈开始在外地打拼了几十年的穷逼,一直与几百公里外的宗族亲戚保持联系并且关系密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否则他爹也不至于娶不起老婆,而马腾更是很可能从没去过扶风。所以真实情况大概是马腾占领扶风之后,为了在当地站稳脚便提到自己的祖籍也是扶风,然后当地的马家人拿着族谱来攀亲戚,双方互相攀才攀出这两百多号人。
大族宗姓便是如此,听上去好像是一个紧密团结的家族,实际上平时各过各的,等到有人发达了,自然会有亲戚主动跑过来相认,发现大家几百年前都是一家。
由于三国演义和其他一干作品的影响,很多人对夏侯渊的印象都是夏侯惇带入伙的。夏侯渊和夏侯惇不是亲兄弟,也不是从兄弟,而是族兄弟,俩人的血缘亲疏不见得比我六叔和那个镇党委书记更近。三国志记载夏侯渊的老婆是曹操的内妹,内妹既可以指小姨子也可以指表妹,巧合的是曹操的母亲和正妻都姓丁(所以不排除曹操娶了自己表妹),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曹操和夏侯渊的关系都要比夏侯惇和夏侯渊要更近。
三国志里说夏侯渊年轻时帮曹操顶过罪,最后靠曹操设法将其救出,可以看出对曹操来说,夏侯渊是一个讲义气但没什么背景的亲戚,相比之下,夏侯惇年少时犯了杀人罪却没出什么事,都不用像关羽一样逃命。魏略里说兖豫大乱时,夏侯渊为了保住亡弟的孤女,饿死了自己的幼子。这指的可能是兴平元年(194)闹蝗灾和饥荒的那次,当时谷价涨到了一斛五十馀万钱,程昱直接拿人肉干充当军粮。穷亲戚夏侯渊拿着可怜巴巴的工资买不起米也很正常,而且夏侯渊家里的小孩实在太多了,光史书里写了名字的都有七个,养不养得活就真的只能看运气了。
到建安五年(200)那会夏侯渊家里的经济状况应该宽裕不少,但还是免不了让侄女出门采樵。史书里首次记载夏侯渊封侯是在建安十七年(212),这之后夏侯渊一家应该可以丰衣足食了,只是不知道夏侯氏这会都给张飞生了几个孩子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