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牛公务员,官至副厅级的石悦大家可能不认识,但他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当年在天涯社区网络上可是红得发紫。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读者追踪阅读。集成出版后,被读者热捧,累计加印一百余次。一本书,几年时间他赚了四千一百万元。
当时,石悦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不同的是,他和一般年轻人上网玩游戏不一样,每天晚上他都会趴在写字台上创作。正是凭着这一种“煎熬”的韧性,石悦潜心只做一件事:就是研读历史。
石悦对历史的热爱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时候,他父亲带他逛新华书店,看见一套《上下五千年》,于是就买了下来。
从此,这套书,就成了他研读历史的启蒙教材。石悦说:“当时我读这套书,不是因为对历史有兴趣,实是因为我爸管我很严,买了就要看,不看不行。”
渐渐地,石悦爱上了历史。从7岁到11岁,这套书他读了11遍。11岁后石悦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
这些传统的史书,石悦基本只记录时间、地点、事件,语言空洞无趣。
喜欢上历史后,家人发现,石悦开始不爱说话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花在读史书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其他书籍。有趣的是,他的历史成绩却并不好,原因是他的一些看法常常和历史老师的不一样。
对历史的痴迷,使他差点耽误了高考。当时,同学们都忙着报考各类补习班,而石悦却还捧着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沉浸其中。
父母每天都苦口婆心地劝他,甚至把他的那些史书锁了起来,石悦才收住了心。最终他考上了一所不是很理想的大学学习法律。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时期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石悦却对此毫无感觉。他开始更加痴迷地读史书、历史杂谈、笔记和实录。
当时,同学们都觉得他这个人很奇怪,同学们都在篮球场打篮球,而他却除了看史书什么都不干。
史书读多了,石悦也难免生出郁闷来,他发现不少史书读起来一点劲都没有。
石悦大学毕业后,如父母所愿,考上了广东佛山的公务员。
有了好工作、不低的收入,本应享受生活了,但他的生活却很单调,不抽烟、不喝酒、不谈恋爱。他白天上班,晚上回去就看史书,查资料。
有一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翻阅《明实录》,越看越烦躁,看了多年的历史,还是觉得如此枯燥!回到家里,石悦脑海里萌发出一个想法:“我能不能自己写历史呢!”可是,历史长河那么浩瀚,写哪个时期好呢?最后,他决定去写明史。
2006年3月10日,27岁的石悦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在一个网站写下第一个长篇故事的开头:“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皇宫中的第二次赛跑又开始了,桂萼跑,大臣们追,而赛跑成绩也证明,天天坐机关确实危害人的体质,这群大臣们连当年的那帮太监都不如,愣是没有跑过桂萼。”
他的文章通篇都是这样俏皮、幽默的语言。同时还加入了很多流行的手法。
比如推理、悬疑等,并借用了电视多镜头和分镜头的手法。原本交错复杂的历史事件,在他的手里,迅速变得井井有条、线条清晰,非常通俗易懂。
通俗的就是大众的。网友四处推荐,没多久,石悦的帖子逐渐聚集了大量的人气,点击率一路飙升。不到两个月,点击率直奔百万而去。
不久后,石悦转战“新浪”。以“当年明月”这个名字,开通了个人博客,开始转帖已经发过的文章,点击率依然超过百万。慕名而来的出版商上门来找到他,把他的作品编成了书。当年,他的书销量就突破了500万册。
这时,朋友、同事才知道,这个平时毫不起眼、有点木讷内向的小伙子就是网络中大名鼎鼎的当红作者“当年明月”。
一切都是为了梦想成功贵在坚持,除了临近高考的两个月,石悦每天晚上都要进行两小时的历史阅读。《明史》《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他读了20多年,几乎每天就睡在这堆书中间,几千万字的史料,早已烂熟于心。
石悦每日雷打不动地更新帖子,从晚上7点开始,直到12点多结束。他不仅要构思情节,更要花大量的时间查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那些让他深恶痛绝的“不好看的历史”:文言文、流水账、大事记。
每天他要写两篇,每篇要写800到1000字,故事还要有相对完整性,这种写作是很枯燥的,简直是一种折磨。”但一想到自己那个责任,他就有了苦中作乐的感觉。为了让自己能以一个平静的心态进入写作状态,他就经常洗澡,保持头脑清醒。
2009年3月,《明朝那些事儿》完结,共出版7部。石悦说:“我不是为了写而写,是为了兴趣而写。写出好看的历史给大家看,是我的一个梦想。
每天深夜,石悦的双手在键盘上游走,听着键盘的声音就是一种享受。无论什么物质诱惑,都不能与它相比。
但石悦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说;“写历史让我有了一件我想干的事,一件越干越想全身心投入的事,无论多么艰难,永远都不要放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