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典籍里的中国》没时间看怎么办,有哪些文案值得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没时间看怎么办,有哪些文案值得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没时间看怎么办,有哪些文案值得收藏?一、《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汉文帝年间,文帝遍求天下能讲《尚书》之人,得知伏生精通《尚书》,专门派晁错到伏生家学习《尚书》。后世对伏生的评价:汉无伏生

一、《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

汉文帝年间,文帝遍求天下能讲《尚书》之人,得知伏生精通《尚书》,专门派晁错到伏生家学习《尚书》。

后世对伏生的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能明其义。

(一)识读《尚书》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成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

《尚书》的作者是上古史官,相传孔子曾编纂《尚书》。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现存五十八篇。

(二)《禹贡》篇

1.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译:大禹划分土地的疆界,顺着山势行走时,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来奠定界域。

2.华夏九州从何而来?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九州是大禹用足迹,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

大禹定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3.华夏何为一体?

华夏何为一体?华夏自古就是一体。

4.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禹贡》记载着大禹分定九州的历史,《尚书》记载了几千年前的中国,所以我(伏生)岂能不舍命护《书》?

尔等能不铭记九州乎?

中华儿女能不敬爱大禹吗?

(三)《牧誓》篇

1.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尚书·牧誓》)

译:在甲子日的黎明时刻,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于是誓师。

2.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

译: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长矛,我要发布誓词了。

3.牧野誓师

牧野一战,庞大的商王朝轰然崩塌,新生的周王朝强势崛起。牧野一战,昭示了一条颠补不破的历史铁律:人心向背,德政兴替,不仅决定战争的胜负,也决定政权的兴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四)历史典故

1.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2.太康失国 后羿代夏

大禹的儿子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3.五子之歌

大禹的儿子启作为夏朝君主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君主制时代。然而继承王位的儿子太康,就因为没有德行,导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贪图享乐,在外打猎长期不归,国都被后羿侵占。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了五个人的悔意。夏后太康失国,五位公子作五子之歌以示哀悼。

4.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五)名言名句

1.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周书·多士》

译:殷人的祖先有书册有典籍。

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3.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周官》)

译: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6.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7.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尧典》)

译:(尧)能发扬伟大的美德,使家族亲睦融洽;家族既已融洽,就辨明百官的职守;百官的职守都已辨明,天下各国(诸侯)就都协调和顺。

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舜典》)

译: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意的,歌是拖长声调咏唱诗的语言。

9.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商书·说命中》)

译:不是知道它艰难,而是实行它很难。

10.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尚书·周书·泰誓中》)

译:(上天)是爱护民众的,君王应当尊奉天意,惠爱民众。

11.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书·泰誓中》)

译:上天所看到的就是人民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便是人民所听到的。

1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4.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6.传千年之经义 ,燃万古之明灯。

17.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8.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0.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21.让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22.我国古代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其中的精华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

23.青石刻经,青史永存。后世对典籍的尊崇,存在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传承祖先不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24.经典就像我们经常讲的,走入寻常百姓家了。不然经典就成为了研究者案上的书。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为什么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就是我们代代相传,我们经典中传承的精神。

25.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尚书》在传承过程中,几经波折,离厄重重,但是还是传至后世,为无数的读书人、护书人所传承,他们的这种精神也为时代所坚守。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26.为什么典籍如此尊贵?

因为它代表一种规范。“典”就是标准,就是规范。我们把这个规范给传承下来,让它像火把一样照亮过去,更照亮未来。

27.到底什么是中国?

“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就是出现在《尚书》里。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民本邦本,本固邦民是中国,敦睦九族,和谐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28.相传孔子白头整理《尚书》,让上古美德流传后世。敦煌遗书,洞藏近千年,让华夏文明的精粹延绵不绝。中国典籍,字句中,讲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盒处世之道;篇目里,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盒无穷智慧。而这些宝贵的文化密码,在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而又该去向何方。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不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定鼎九州;还是夏商周,民望兴替,礼德治邦。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古来文明的知识体系。

29.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或伏生都是用生命去接续和守护这盏灯火的人。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上一篇: 现代教学丨史料实证中的提取与推演
下一篇: 《民国轶事(1~10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