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直译与注释20
晋人学晋史
——《晋纪》译后记
杨锡九
唐叔虞是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成王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遂封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姬姓, 字子于。
叔虞之后又历经晋侯燮、武侯宁、成侯服人、厉侯福、靖侯宜臼、釐侯司徒、献侯籍、穆侯弗生八世。
穆侯七年生太子仇,十年生少子成师。晋大夫师服曰:“异哉!君之命子,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也者。名,自命也;物,自定也。嫡庶名反逆,其后晋其能毋乱乎?”
师服一语成懴,从此晋国君位之争,拉开启了大幕:
二十七年(公元前785年),穆侯卒。其弟殇叔破九世嫡长子继承制,自立为君。太子仇出奔。殇叔三年,周宣王崩,越年,太子仇率众杀叔夺权。是为文侯。
晋文侯十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无道被犬戎杀死。泾、渭被占。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力护送平王迁都。同时文侯杀携王结束二王并立局面。因此,晋文侯获得平王嘉勉。
《竹书纪年·晋纪》,就是从“周平王元年东徙洛邑。作《文侯之命》以嘉文侯再造周室之功”(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记录晋事的
到周安王十五年(前361年)止,总计四百零九年。现在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792年前,站在21实际的今天回眸这四百年内,三晋大地发生的重大事件。
嫡庶争王
关于此事《竹书纪年》记录比较完整,照录原文如下。凡是加()的说明,都是译者加的注:
周平王元年,东徙洛邑。作《文侯之命》以嘉1、文侯再造周室之功”
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率兵师随从平王入成周。
周王赐秦、晋以邠、岐之田。
十四年,晋人灭韩国。
二十—年,晋文侯杀王子余臣于携。结束东周二王并立局面(《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周平王二十五年,晋文侯薨。
二十六年(丙申,2、晋昭侯元年),晋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埋下祸根)
三十二年(前739年),晋潘父弑其君昭侯,迎纳成师入侵,不成功。立昭侯之子3孝侯,晋人杀潘父(晋王室第一次嫡庶之争)。
晋曲沃桓叔成师卒,子鋋立,是为庄伯(自是庄伯在曲沃;晋侯在翼,称翼侯,晋王室庶嫡对立形成了两个对立王室)。
四十七年,晋曲沃庄伯入翼,弑孝侯,晋人逐之,立孝侯子郤,
是为4鄂侯(第二次嫡庶之争)。
五十一年春二月乙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周平王陟(去世——下不另)子桓王立。
周桓王元年壬戌十月,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第三次嫡庶之争)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相而还(“相”,一作“桐”)。
二年,王使虢公伐晋之曲沃。晋鄂侯卒,曲沃庄伯复攻晋,立鄂侯子光,是为5哀侯。(第四次嫡庶之争)
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
三年甲子(晋哀侯元年)。
四年,曲沃庄伯卒,子称立,是为武公,尚一军。
五年(曲沃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曲沃。
十一年(6晋小子侯元年),曲沃获晋哀侯,晋人立哀侯子为小子侯。
芮伯万出奔魏(万之母逐万)。(第五次嫡庶之争)
十三年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十四年,王命虢仲伐曲沃,立晋哀侯弟缗于翼,为晋侯。
十五年(7晋侯缗元年)。
周桓王薨。庄王(名佗、桓王之子)立
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王,王命武公以一军为8晋侯。
四年(晋武公二十八年),晋犹不与齐桓公之盟(《左传》注:“晋侯缗是年灭。”)。(第六次嫡庶之争,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胜)
五年,晋武公卒,子诡诸立为9献公。
在三晋这块土地上,长达67年,祖孙三代(桓叔、庄伯、武公)与亲长兄太子仇一支、手足相残,为逐一君而6次打斗,连杀五君(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逼死一君(鄂侯),战火波及八国,真可谓空前绝后。
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78年),周王死后,曲沃武公灭翼,重金贿赂周釐王,王命武公以一军为8晋侯,才取得合法地位,灭了长门,统一了晋国。但是,事情并未结束。
1、周桓王元年(乙巳,亦是晋献公元年),晋献公朝王,如成周。
2、二年,王子颓乱,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为蜮,射人【25】。
3、九年,晋城绛。
4、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灭耿,以赐大夫赵夙;灭魏,以赐大夫毕万(晋灭于大夫韩、赵、魏,萌于此)。【26】
5、十九年,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父、吕甥邑于国都。
6、二十五年春正月,狄人伐晋。
7、周桓王陟。
8、周襄王元年庚午,晋献公卒,立奚齐,里克杀之,及卓子,立夷吾。【27】
9、二年(辛未,晋惠公元年),晋杀里克。
10、七年,秦伯涉河伐晋。
11、十五年,晋惠公卒,子怀公圉立。是为怀公。
12、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次于郇,盟于军。
13、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14、十六年(乙酉,晋文公元年),晋杀子圉。
15、十七年,晋城荀【29】。
16、二十年,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
17、二十四年,晋文公卒。
对比前一个55年(前733—678年)六次者争权的完整记录,这后50多年的17条就显得寒碜不堪了。甚至连这场夺权大戏中的主角骊姬、申生的名字都不着墨一字。为谁讳?怕什么?如果他的老乡、同行董狐再世,看看这段“晋史”,真会为有这样的史家而感羞愧。骊姬乱晋的事在《史记·晋世家》和《左传》中都有浓墨重彩的详细记载,掩盖得了吗?有兴趣的网友可去哪里浏览,看看这位巾帼奸雄的狡诈与阴险。“最毒妇人心”这句话,可能就是对她的言行的真实写照。从夏商周三朝历史中,妹喜、妲己、褒姒也没阴险、狠毒、狡诈到如此地步。
骊姬是骊戎主之女,献公五年(前672年)虏其与女弟俱幸爱之,骊姬为了让自己儿子继承王位,用计离间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间的关系,设计害死太子申生。用诡计逼重耳逃走,辗转八国,挨饿、乞讨、受尽人间冷暖,流浪十九年。夷吾逃到粱国寄人篱下。个中故事曲折离奇,耸人听闻,派生出很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如假途灭虢、狐裘蒙茸、一国三公、无所适从、秦晋之好、齿牙为祸、救灾恤邻、退避三舍、长颈鸟啄、介子推不言录……等等。骊姬之乱与晋献公昏聩愚蒙,彰显出皇权制度之腐朽与没落。
至于文公中兴,则成为三晋历史上的辉煌顶峰,早已家喻户晓,这里不赘。
最后还要写一笔,三晋大地在这段时期还出了一位大孝子晋献公的大公子申生。当骊姬把毒药偷偷放到申生送给父亲的食品中被诬陷他放毒要害死父亲被揭发后,晋献公先杀了申生的老师。有人劝申生“何不自辞明之?”(自己申辩?),申生说:“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即辞之,君且怒之,不可。”最后自杀。
以史为鉴
夏禹治水,为华夏子孙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他留下的家天下制度也为后代子孙埋下了祸根。他自己创立的夏后氏家天下最后毁在第十七世孙桀的手上。以后殷商、西周、到晋,争权夺位,越演越烈。阴谋诡计、花样翻新。残酷的、血淋淋事实促使人们不断思索,寻求出路。
对此最先发出吼声的也是大禹的子孙。
大禹之孙启的儿子太康,继位之后,沉迷游猎,不务政事,民怨沸腾。被羿驱逐,不能回国。他的五个弟弟被赶到洛河边等他,作《五子之歌》追述祖训。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祖先大禹早就传下训诫,百姓是只能亲近的,不可轻视小看;百姓才是邦国的根基,根基牢固,邦国才能安定。
“民为邦本,本固而邦宁。”做皇帝的和那些准备做皇帝的,要时刻想着为老百姓,百姓安居乐业,你的江山才能稳定。如果你们整天想着争权夺位,你死我活的拼命斗,完全不顾百姓死活,到手的江山也会很快失去。
所以,荀子说:“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荀子·王制》)。
是富民,还是富国富官?这是兴国政治与衰国政治的分水岭。
明人黄宗羲在《原君》中说: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他在《原臣》中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他认为,“臣道”并不是忠于君,而是“以天下为事”,为“万民之忧乐”负责,这就不是“站在君主一边”,而是坚持以民为目的了。因为“天下乃天下之天下”,所以“万民之忧乐”要高于“一姓之兴亡”。从“天下之治乱”着眼,黄宗羲认为“一姓之兴亡”可以在所不计。他批判了“彼鳃鳃然唯恐后之有天下者不出于其子孙,是乃流俗富翁之见”(《奄宦下》)这个观点,在那些家天下的皇权主义者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那些皇帝老子认为,他是天之骄子,是龙种,家国天下非他的家族传承莫属。龙生龙,凤生凤,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承,万世无疆。黄宗羲则认为,此乃“流俗富翁之见”。此论出于400年前的皇权时代实属惊世骇俗。2022.12.28.22.34分
0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