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听刘晔的建议夹攻吴国。真的是种失误吗?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听刘晔的建议夹攻吴国。真的是种失误吗?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听刘晔的建议夹攻吴国。真的是种失误吗?曹丕在朝议上听从王朗的建议(伺机而动),而拒绝刘晔的建议(趁机伐吴),这肯定是战略失误。这一点,从史书上曹丕的行为上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刘晔的建议不可行

曹丕在朝议上听从王朗的建议(伺机而动),而拒绝刘晔的建议(趁机伐吴),这肯定是战略失误。这一点,从史书上曹丕的行为上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刘晔的建议不可行,为何曹丕会在九月份宣布三路伐吴?

——曹丕在最好的时机不出兵,偏偏等孙权的危机过去了,再向孙权发难,显然是错失良机后的补救行为。

王朗的建议是“先坐山观虎斗,然后伺机而动”,从王朗的原话里,可以看出几点:

朝议之时,孙权尚未派出陆逊出征(至少是曹魏方还不知晓)。魏军对外还是宣称“助吴”,显然曹魏还是亲近孙权一些。王朗说雨水方盛,实际就是拖延时间的借口,刘备和孙权出兵都不会看天气的。《三国志·王朗传》:(王朗:)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闰六月,夷陵之战。在胜负已分的情况下,曹丕也并未想着趁机伐吴,而是选择继续和孙权谈判。这一谈,时间就过去了两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孙权就是为了拖延时间,甚至答应在十二月交出质子,并让孙邵、张昭一同前来;而曹丕还是陷入盲目自信中,直到九月份,才终于醒悟:孙权就是个大骗子!

于是曹丕大怒,下诏痛斥孙权是个渣渣,并宣布三路伐吴。

《魏略》:(曹丕诏书):(孙权)又今与(浩)周书,请以十二月遣子,复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子俱来,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孙权的影帝风采一瞥

很多人谈《三国演义》时,总爱是说刘备是个“影帝”,说他靠装哭来骗取他人信任;其实那都是罗贯中给刘备塑造的艺术形象;而在《三国志》里,刘备哭泣的记载屈指可数,甚至曹操哭的次数记载都比刘备多。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在《魏略》中记载浩周故事时,说孙权为了骗取浩周信任,可是真有演技的。

当时曹丕派浩周担任使者之一,随使者团去加封孙权为吴王。在孙权私下请浩周吃饭时,浩周为了套近乎,便对孙权说:“我出发之前,陛下(曹丕)并不相信大王(孙权)您会遣子入侍,而我拿我一家上百口人的性命为你做担保!”孙权听罢,感动地说:“浩孔异,卿竟以举家百口性命来替我担保,我还能说什么呢?!”然后,孙权开始嘤嘤嘤……

《魏略》:(浩)周既致诏命,时与权私宴,谓权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阖门百口明之。”权因字谓周曰:“浩孔异,卿乃以举家百口保我,我当何言邪?”遂流涕沾襟。

如果孙权只会嘤嘤嘤还不算,等孙权与浩周分别的时候,他还指天发誓(赌咒内容应该是:我食言就不得好死之类的吧)。

真不知道孙权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反正这么看也是很强了,在谶纬盛行的时代,他根本就不在乎上天会不会降下报应来。

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_魏略原文

哪吒版孙仲谋(大雾)王朗的建议与曹丕的耳朵

再说回朝议的事,要我说,王朗的建议其实是个很中庸的建议,但是话中有三点要素让曹丕的耳朵感觉很舒服,一是助吴,二是天子天威,三是下雨不急。

虽然曹丕一开始不信任孙权是真心称蕃,但是经过浩周的担保(出发前拿全家性命担保),明显,曹丕动摇了。《魏略》上说“帝悦周言,以为有以知之”,这个事解读一下,就是:在浩周拿全家担保过后,曹丕就选择相信浩周的话,然后浩周见孙权回来,肯定又向曹丕汇报“孙权哭得稀里哗啦,又指天发誓”的事,于是曹丕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认为孙权是真心称蕃。

所以,王朗在建议里,坚持强调出兵也是“助吴”,实际就是摸曹丕的顺毛,让曹丕觉得舒服。

魏略原文_魏略_魏略翻译及原文

王朗撸曹子桓猫(大雾)

至于前面那句“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也是如此。

而“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这句,我在前面也说了没道理,总之是句非常没有战略眼光的话,把“兵贵神速”的军事理念踩在脚下了。要知道在整个战局中,魏军又不是主动挑战方,两个对手都相互动兵了,自己干嘛还要看天气行事?简直莫名其妙!

如果拿因为“王朗等魏廷群臣不是呆傻之徒”,所以得出“选择‘坐山观虎斗’肯定有道理,是正确的”,这个逻辑是无法向曹操的在天之灵解释的。

想想多年前,许攸向曹操建议奇袭乌巢,还有曹操远征乌桓,都是曹操选择听从少数人的意见做出的抉择,虽然以身犯险,但终究还是赢了,从此奠定了魏国基业。何况刘晔的建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曹丕之所以拒绝刘晔的建议,根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

在《刘晔传》记载了三段故事,从刘备出兵到夷陵之战,刘晔的预测全部准确;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前两个故事中,其他大臣的意见都跟刘晔相反!一个“众议咸云 ”,一个“朝臣皆贺”,可见群臣都乐于“撸子桓猫”。

到黄初五年(224)曹丕伐吴时,刘晔又再一次站在群臣的对立面:群臣说:“陛下亲征,孙权震怖,一定会亲自来,毕竟要给陛下面子”,哎~结果呢?孙权根本没把曹丕亲征当回事,让曹丕白白看了几天江畔风景,悻悻而归。说到底,这并不是王朗这帮人见识高低的问题,而是曹子桓喜欢被撸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黄初六年(225),曹丕生平最后一次南征,又一次临江而返,还说出“固天所以隔南北也”这种丧气的话来。

《吴录》: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

嗟乎!曹丕想起几年前自己拒绝刘晔的建议,心知怪不了别人,毕竟朝堂之上,凡事是自己做主,于是一句话又把责任推给上天了。

上一篇: 西北军阀韩遂的彪悍一生(下)
下一篇: 清实录(全60册)电子版 百度网盘下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