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韩遂与曹操之间的智斗
对于绵延数百年的边患,曹操自然不会陌生。事实上,曹操青年时期的愿望就是能够驰骋于西北边疆建功立业,最后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上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因此,自从曹操集团壮大之日起,曹操就对西北地区的形势比较关注。早在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就对以韩遂为首的凉州及三辅地区的割据势力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针对曹操的这种担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应付的意见。《三国志荀彧传》中提到了荀彧所提供的具体对策:“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荀彧对于韩遂、马腾等凉州割据势力的判断是准确无误的,而他所提出的“锺繇可属以西事”也是及其富有政治远见的。曹操听取了荀彧的意见之后迅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志钟繇传》中所说的“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的行动。由于曹操控制中央政权不久,周围强敌林立,自顾不暇,尚不足以立即对韩遂构成威胁。所以韩遂也就顺水推舟,答应“遣子入侍”。曹、韩之间的第一次智斗算是和平而友好地结束了。
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实力大增,引起了韩遂、马腾等凉州割据势力的警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战略》云:“袁尚遣高干、郭援将兵数万人,与匈奴单于寇河东,遣使与马腾、韩遂等连和,腾等阴许之。”韩、曹之间的第二次智斗也因此展开。
显然,虽然韩遂“遣子入侍”,但是曹操对于韩遂所代表的凉州及三辅地区的割据势力并不放心。但是由于此时曹军的主力都在扫荡袁氏的残余势力,无暇西顾,因此,采取了拉拢和利诱的方法,派遣张既进行劝解。《;张既传》说:“司隶校尉锺繇遣既说将军马腾等,既为言利害,腾等从之。”事后,曹操分别任命韩遂、马腾为征西将军及征南将军。在这个回合的较量中,双方各有所得,曹操暂时消除了后顾之忧,韩遂也再一次确确定了自己在凉州及三辅地区割据的合法性。
对于曹操势力的急剧扩张对以韩遂为首的凉州割据势力产生的威慑和影响,谋士荀彧的话说的很清楚。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提议扩大冀州辖地。荀彧认为:“若是(复古置九州),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禽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一旦生变,虽有善守者,转相胁为非。”这段话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其一,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曹操在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之后,已经准备向并州、凉州、幽州进行扩张,为实现以后的统一华夏的总体战略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大后方。
其二,以韩遂为首的“关右诸将”对于曹操集团的扩张深感恐惧,准备以“闭关之计“进行抵御,防止曹操集团对其的鲸吞和蚕食。对于韩遂等割据势力的心态,卫觊曾经评价到:“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可谓一语中的。
由于韩遂所代表的凉州及三辅地区割据势力和曹魏集团的分歧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也就注定了双方不久就展开了第三次的智斗,为最后的决战做好实质性的准备。
作为曹操的一方,在消灭袁绍及其残余势力、初步统一北方的同时,针对凉州割据势力也积极地进行整体的战略部署。
首先,曹操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对凉州及三辅地区的控制。除了在之前任命的司隶校尉钟繇和凉州刺史韦端掌控全局之外,曹操又在武威、汉阳、陇西、武都、金城、安定、北地等凉州下属诸郡任命太守,削弱和消除凉州集团的影响,分化和瓦解凉州集团。这种布局在后来的决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曹操对凉州割据势力之间的相互争斗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任由其相互削弱,以便减少以后决战中的难度。《三国志;马超传》中说:“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於是徵为卫尉”就是一例。
第三,对于凉州割据势力的主要人物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方法。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利用了韩遂、马腾征战不休的有利时机,成功征召马腾进京,并将马腾全家二百余口迁到邺县。利用马腾来牵制马超集团。
第四,拉拢和引诱韩遂集团的内部成员,进一步削弱韩遂集团的有生力量。《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中就记载了曹操拉拢阎行的过程:“至十四年,(阎行)为约所使诣太祖,太祖厚遇之,表拜犍为太守。行因请令其父入宿卫。”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说明,曹操对于阎行等人的拉拢是非常有效而成功的。
第五,通过各种手段麻痹韩遂,减少韩遂的戒心。《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提到,曹操托韩遂的亲信阎行传话,表明自己对韩遂当初背叛东汉政权的行径表示理解,同时“热情”邀请韩遂赴京师“共匡辅国朝”。
针对曹操的步步紧逼,韩遂不甘示弱,亦同时加紧自己的部署,以求自保。他的主要举措有以下几点:
首先,利用曹操委任的凉州官吏之间的矛盾,以平叛为名扩充自己的势力。《三国志;庞淯传》注引《典略》中提到:武威太守张猛与雍州刺史邯郸商因早年“每相戏侮,及共之官,行道更相责望”而产生矛盾,张猛怀恨在心,担任武威太守之后借机诛杀了邯郸商。韩遂利用了这个时机, “自上讨猛”。通过这种手段,韩遂占据了武威,同时也壮大了自身的力量。
第二,加强与其他割据势力的联系,以求外来的支持。《三国志;许靖传》注引《益州耆旧传》中说:“初,韩遂与马腾作乱关中,数与璋父焉交通信。”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还派兵参与由马腾和韩遂共同发动的对李傕、郭汜集团的进攻。这已经表明韩遂与割据益州的刘焉集团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而当韩遂在与曹操决战失败后,曾经想“从羌中西南诣蜀”,这也证明在与曹操发生冲突之前,韩遂就已经和刘璋所代表的益州割据势力有过新一轮的接触,才使得韩遂决定去益州重振旗鼓,以图东山再起。《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献帝传》中的诏书中也提 “韩遂、宋建,南结巴、蜀,群逆合从,图危社稷“,这也是韩遂与刘璋势力保持密切联系的另一佐证。
第三,在内部表明自己继续维持割据现状的立场,维护内部团结。前引《;张既传》注引《魏略》中就提到,面对手下亲信阎行的犹豫和动摇,对自己的送质入朝的建议,韩遂以“且可复观望数岁中”加以回绝。这也说明韩遂对于割据的决定是没有因为时局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的。
第四,制造顺从曹操的假象,为自己赢得备战的时间。前引《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中说“遂遣其子,与行父母俱东”,和他的“自上讨猛”一样,都是迷惑曹操的一种手段。
割据和统一原本就是一种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因此,曹操和韩遂双方都明白,迟早在他们之间会通过武力较量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冲突。果然,双方在维持了十五年的貌合神离之后,终于在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进行了持续数年的武装冲突。
七.曹操发动关中决战的失策
众所周知,韩遂集团与曹操集团的武装冲突是由曹操主动发动的。应该说这场战争的发生是必然的。但是,曹操发动这场战争的时机是否合适呢?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重新把当时的情况加以详考。
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司隶校尉钟繇主张对以韩遂为首的凉州割据势力进行讨伐。对于钟繇建议出兵的详情,在《三国志•卫觊传》注引《魏书》中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司隶校尉锺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讬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钟繇以区区三千兵马入关,很明显只是个试探。曹操随即在内部广泛征求意见。遭到数位大臣的反对。
首先,熟悉凉州情况的治书侍御史卫觊认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若以兵入关中,当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
其次,谋士高柔也认为“今猥遣大兵,西有韩遂、马超,谓为己举,将相扇动作逆,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
如果说钟繇的意见是没有令曹操感到可能出现的战争的话,那么,卫觊、高柔等人的劝谏则明确指出了爆发武装冲突的必然性。作为曹操来说,对于钟繇出兵可能出现的种种局面应该也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他同时也应对这两方面的意见进行综合并作出一个最后的判断。不过,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曹操却犹豫了。《三国志•卫觊传》注引《魏书》中说:“(荀)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这就说明了曹操之前的犹豫和之后的后悔。
那么,曹操为何事后会“悔不从觊议”呢?仅仅是因为“死者万计”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上一节已经谈到,为了准备和凉州的割据势力进行决战,曹操已经进行了数年的准备。面对已经在关中及凉州盘踞多年的韩遂等凉州割据势力的较强的战斗力,出现较大伤亡是曹操预料之中的事情。那么,曹操究竟后悔什么呢?
笔者认为,曹操后悔的原因其实有两个:
第一,钟繇出兵的理由并不充分,造成出师无名。钟繇的“内以胁取质任”中的“质任”指的是人质和任子,这在古代中国是常用的一种的中央政权牵制地方官吏的一种手段。看起来是名正言顺,但是,《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中说“遂遣其子,与行父母俱东”,表明韩遂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曹操可能用来发动战争的理由,而且从后来同书记载的“太祖闻行前意,故但诛约(即韩遂)子孙在京师者”来看,说明韩遂的“质任”后来也来到了京城,最后被曹操所杀。同书还有一处的记载也能证明韩遂的亲属在之前就已经在曹操的手中了:“超谓约曰:‘前锺司隶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因此,钟繇“以三千兵入关,外讬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的借口,引起韩遂及其他凉州割据势力的强烈反弹。连已经有全家二百余口迁到邺县的马腾集团都认为“疑繇欲自袭”(见《三国志•武帝纪》),于是被迫聚众反叛。《资治通鉴》中说:“关中诸将果疑之,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屯据潼关”。可见声势之浩大。这场叛乱几乎聚集了凉州、关中所有的割据势力,也证明了出师无名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二,曹操对马超集团的判断产生了严重失误。前面提到,马超一家二百余口于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已经迁到了邺县,马超的父亲也在朝廷担任卫尉一职,实际上已经被曹操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错误的认为:即使韩遂集团发动叛乱,而实力强大的马超集团也必将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一来会对他平定凉州割据势力的叛乱减少阻力。因此,在与马超的交战中,曹操还不忘用“当念作孝子”来提醒马超,争取马超集团的依附。也正因为如此,在马超集团参加叛乱之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曹操都没有拿马腾一家二百余口来祭旗,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争取马超集团的反水。
第三,从韩遂、马超等人叛乱后曹操的应对措施来看,曹操显然也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韩遂、马超是在三月份起兵叛乱的,而曹操当时虽然命令曹仁进行增援,但给前线将士的命令却是“坚壁勿与战”。直到同年的七月,经过近四个月准备的曹操才匆忙率军赶往潼关。这也证明了曹操在发动关中决战的时机上发生了较大的失误。究其缘由,还是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失误分不开。
不过,尽管曹操在发动关中决战的决策上产生了严重的失误,不过,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曹操集团与凉州割据势力的决战中,始终占尽优势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八.韩遂集团的覆亡
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 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领兵,以征西护军夏侯渊作为后援,出兵关中,关中之战由此开始。《资治通鉴》中说:“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屯据潼关。”《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中说:“马超等结反谋,举约为都督”。于是,一方以韩遂为首的割据势力与以曹操统率的政府军决战正式展开,一场割据与统一的较量在关中大地全面爆发。
对于韩遂等割据势力的反叛,曹操是有充分准备的,不过由于在发动时机上的失误,造成叛军的声势如此之浩大,是曹操事前没有估计到的。尽管仓促之间曹操派遣曹仁参战,但还是命令前线的将士“坚壁勿与战”。直到同年的七月,经过近四个月准备的曹操亲自率军出征关中。
面对曹操强大的军事实力,韩遂、马超等割据势力进行了全面的抵抗。双方先是在黄河岸边进行了一场激战。结果以曹操手下的大将徐晃、朱灵的胜利而结束。接着,双方又在渭水南岸大败韩遂,逼迫韩遂、马超“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但遭到曹操的拒绝。同年九月,曹军渡过渭水,又在淮南地区与韩遂、马超等展开激战。
在渭南之战中,曹操利用了此次叛军中的首要人物韩遂与马超之间存在已久的矛盾,离间韩、马二人。面对曹操的离间之计,韩遂与马超之间产生了相互猜忌,军心开始出现动摇,各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急剧下降。曹操抓住时机,大举进攻。关于渭南之战,《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九月,进军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㈣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
经过渭南之战,韩遂元气大伤,逃回凉州老巢。不过由于此时曹操的后方------河间地区发生叛乱而不得不引军东还,韩遂集团和马超集团得以积聚力量卷土重来。
《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中记载,韩遂被曹操在渭南大败之后,逃到了湟中。当时的韩遂“部党散去,唯(成公)英独从”,连他的女婿阎行都打算投降曹操,并在夜里进攻韩遂,在成公英等人的保护下,韩遂才避免了被女婿抓去邀功。面对阎行的陪伴,韩遂发生了“丈夫困厄,祸起婚姻乎”的哀鸣,打算远去益州投靠刘璋的打算。在成公英的劝说下,韩遂带着“随从者男女尚数千人”抱头逃窜,可见渭南之战对韩遂集团的打击是多么的沉重。
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穷途末路的韩遂投靠西平豪族郭宪。郭宪的郡人想抓住韩遂到曹操处邀功,如果不是因为郭宪的全力保护,此时的韩遂就已经人头落地,成为刀下鬼了。这也说明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韩遂基本处于逃亡的阶段,
经过近两年的招兵买马,韩遂利用自己几十年来在凉州、三辅地区的影响力,终于重新建立了一支队伍,继续对曹操对抗。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韩遂屯兵陇右显亲地区,遭到曹操留守关中地区的大将夏侯渊的进攻。《三国;夏侯渊传》中提到:
渊欲袭取之,遂走。渊收遂军粮,追至略阳城,去遂二十余里,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长离诸羌多在遂军,必归救其家。若舍羌独守则孤,救长离则官兵得与野战,可必虏也。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攻烧羌屯,斩获甚众。诸羌在遂军者,各还种落。遂果救长离,与渊军对陈。诸将见遂众,恶之,欲结营作堑乃与战。渊曰:“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弊,不可久。贼虽众,易与耳。”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旌麾。
经过这场追击战,韩遂的实力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韩遂一蹶不振,并于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五月,被西平、金城诸将曲演、蒋石等所杀,此时的韩遂已经是七十多岁的年纪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