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农氏传下三百六十种草药开始,历代医学家就开始不断补充新的草药进去。虽然效果很显著,可以用的草药的书目大大增加,但是也带来了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因为草药的数目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长得很像,因此往往出现混淆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病人来说那是致命的。因此李时珍决定去改造这个事情。据记载:
“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
这也就是李时珍尝百草而做《本草纲目》的原因。
李时珍最早的时候并非是在民间行医,而是作为御医服侍皇家。李时珍38岁的时候,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
1556
年
),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凭借着李时珍“御医”的大名,李时珍要名气有名气,要利益有利益。李时珍作为御医,而且还是活着的御医,自然也是在民间声名大显,因此李时珍完全可以吃自己的名声。但是他没有,而是继续学习,继续行医,用自己生命剩下的时光去编写医术,最终成就了《本草纲目》。为什么呢?因为李时珍认为自己有义务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药待遇,让天下医生有更好的医书可以学习。
李时珍
我们有一句老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李时珍发达了,没有想着自己享福,而是要继续研习医术,达到兼济天下的程度。这是李时珍高度的个人责任感的表现。
李时珍那个时代,在一般人看来通过科举考试才是正规途径。其他的例如说写小说、经商、行医等均是歪门邪道。正如俗话所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因此在那个时代,读书才是最大的事情。李时珍最早也是出身自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名医。虽然他的父亲名声显赫,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父亲在当时遭受了无数无缘无故的非议和鄙视,因此李时珍的父亲便让李时珍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不要行医走自己的老路了。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本草纲目》
想必李时珍放弃了科举考试转而学医,自然也会遭受人们的白眼。因此李时珍便想通过《本草纲目》这本书去宣传医术,改变人们的偏见。在李时珍死后,这本书被明神宗所赞赏,之后果然大行于天下。据记载:
“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当士大夫家中也藏有这本书的时候,说明李时珍成功了,他通过一己之力,不说改变了所有人的想法,但是也是改变了诸多士大夫的想法,让医术得以发扬光大,让医术不至于受到人们的嘲笑和嘲讽,这便是李时珍的胜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