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央视打造的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登上荧屏。该节目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开播一集就拿到了9.0的豆瓣高分,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并在全网掀起了一股“典籍热”。
穿越时空的对话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和传承,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典籍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以“喜剧+影视化+文化访谈”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让看似枯燥、冷冰冰、束之高阁的典籍“活”起来。截至目前,该节目共播出三集,分别聚焦于《尚书》《天工开物》《史记》,颇受好评。
当浩如烟海的典籍数量与有限的节目体量相冲突时,该如何抉择?该节目总导演卢小波表示,节目聚焦的典籍必须代表着规范和标准,能够照亮过去,也能照亮未来。比如《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天工开物》是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史记》《孙子兵法》《本草纲目》《论语》……都是在朝着中华文化的最深处探寻。
《典籍里的中国》并未按照时间顺序呈现,而是深入不同主题。《尚书》重点选取的是“民本思想”,并透过伏生一家舍命护书的故事传递坚守中的伟大;《天工开物》主要体现的是“农本思想”,同时表达了“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的时代思辨,并弘扬了开拓创新、利益家国的科学家精神;《史记》则用司马迁的传奇一生,串起他的修史历程,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史观念,其内核正是多元包容的大一统思想。
更为震撼的是节目中频现的经典场面:《尚书》一集中,撒贝宁给伏生看起了手机;《天工开物》一集中,宋应星和袁隆平握手,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爆出金句“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这一场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幕幕跨越古今的交融令人拍手叫绝。
“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主题”串联起了整个节目体系。编剧左兴提到,将书中内涵的思想“人格化”,把典籍变得有情感、有温度,是制作团队想要实现的效果。
中华文脉的历史回眸
《典籍里的中国》热度不减,相关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纷纷叫好;豆瓣上,有网友晒出了每一集观后密密麻麻的笔记;B站上,有网友录制了研究分析视频。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华文脉的一次历史回眸”。
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或高悬在象牙塔,或尘封在藏书馆。《典籍里的中国》如何能成就如此口碑?
数据显示,《典籍里的中国》整个制作团队600余人,每本书都组建专项导演组,11个导演组,前期筹备长达一年;每本书都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仅《尚书》就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节目共邀请了65位相关专家,包括中国历史研究院、国家图书馆的相关专家和权威学者等;已有的剧本中,少的改了30多稿,多的改了50多稿;录制一期节目需要十多天,彩排四五天,录制四五天,访谈一天,每天录制时长达十几个小时;后期制作也是精益求精,在第一集《尚书》播出前15天,成片推倒重来,重新剪辑了一版。节目之严谨,制作方和演绎人员对典籍的敬畏从中可见一斑。
该节目也成就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其创新之处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该节目充分利用戏剧的假定性特性、历史时空的交错、现场空间的自由转换以及观演关系的有机切换,用极强的艺术想象力让古今对话照进现实。这样一种通过新科技融合媒体打造文化节目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提高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注入了活力。
诚然,《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创新性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或许可作为答案:“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忠于历史 属于当代
正所谓“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看来,“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而《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发掘历史、立足当下、洞见未来”最鲜活有力的积极示范。
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并成为其中重要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大众文化发展变化的显著趋势,《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一大批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而这些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忠于历史,属于当代;忠于历史地讲述,属于当代地表达。
阎晶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植根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慎海雄表示,《典籍里的中国》是我们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绝不是唯一的一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