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家谱——内涵丰富的史籍.pdf

家谱——内涵丰富的史籍.pdf

家谱——内涵丰富的史籍.pdf家谱——内涵丰富的史籍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家谱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不屑一顾。

家谱——内涵丰富的史籍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家谱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不屑一顾。《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家谱”是这样解释的:家谱是“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辞海》也持这种观点:家谱是“旧时剥削阶级记载其一姓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反动的族权统治”。笔者认为,这些立论未免过于武断。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映,不一定是封建家族和剥削阶级所独有。有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以口耳相传形式延续下来的谱系,不一定就有什么政治目的,只能说这是人类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国有国史,家有家史,这是客观存在的、推翻不了的事实。清人邵晋涵说:“则家之有谱,固与国有史、州有志而并重也。”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五中指出:“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一部完整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还记载有与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记载有代表本家族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一些节日活动的历史;记载一定历史时期本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如锦屏县文斗苗寨的《姜氏家谱》,既反映了文斗苗寨明清数百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脉络,又记载了本家族的婚姻家庭状况,为社会学家研究婚姻圈提供了资料。

撰写和研究家谱,其目的不外有三:一是为了了解自己的祖先,找到本家族的历史渊源,二是通过它找到对自己、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来进行研由此看来,家谱的定义似乎可以这样:家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家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籍。一、家谱中的村史资料我国聚落形态的特点是聚族而居。由于国土辽阔和一些封闭的地理环境,尤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在氏族社会解体时,没有像古希腊那样,由于分工的发展和商业、航海业的发达而出现众多氏族、胞族杂居的情况,而是长期以宗族血缘系统,固定在一块土地上聚族而居。在夏、商、周时出现的城邑,也主要是维护宗族势力的政治性质的城邑,当家族枝叶蔓延,就去建立新的城邑,供上祖先的神位。所以我国从古至今,不但乡村,就是一些城镇也多以某一姓氏为名。《帝王世纪》中有“褚氏聚”。《潜夫论志氏姓》:“曼姓封于邓,后因邓焉。南阳上蔡城北有古邓城。”又,“司邑闾里南道陈留县》中引《城冢记》云:“张城,汉高祖为张良筑……良十三世孙葬张城。”当然,大量的、典型的聚族而居是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依赖世代经营的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和交通不便,广大的农民世世代代在一片土地上生活,繁衍,他们不但要依靠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戮力,而且还需要同族人的帮助,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以及婚、丧等活动。

至于天灾为患、兵匪滋扰,就更加需要族人齐心协力相互支援了。这样,本来同一祖先之下的族人,就有着天然情感、心理上的联结纽带,加上生产生活中的共同利益,自然使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了。因此,几千年来,乡村率多聚族而居,甚至“一宗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通典食货》引宋孝王《关东风俗》)。“兄弟析烟,亦不远徙,祖宗庐墓,永以相依。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数十家,或数百家,往往以姓名**巷”(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八苏州府》)。直至近代,依然如此,如《光绪石埭桂氏宗谱》卷一载,“一族所聚,动辄数百或数十里,即在城市者,亦各占一区,无异姓杂处。”就是现在,一姓一村的情况也很普遍,特别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往往一个家族就组成一个自然村寨。如要考察、研究、编写这个村的历史,只要参阅这一家族的家谱,再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些调查、核实,便会得出比较全面、完整的结论。如黄平县新州镇粽粑林村,在当地《潘氏家谱》中就有记载:粽粑林本无寨子,在距今二百多年前,潘氏始祖差、缴父子为谋生从凯里翁项到此,才兴起此寨。后“置良田千亩,上至冷坪山,下至洋龙滩”(均在今新州镇境内)。因寨子多粽粑叶,故名“粽粑林”。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境有潘姓苗族聚居的许多寨潘姓的世居地。

直到今天,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日辰时,潘姓苗族同胞还要祭祀“潘金盛圣公”(“潘金盛”乃《宋史蛮夷二》所载“飞山之蛮近在全州之西”的“飞山蛮”前期酋长)。道光《宝庆府志》可为此提供佐证,据该县杨氏苗族《杨氏通谱》载:今靖县飞山之名,来自杨再思(《宋史蛮夷二》中“飞山蛮”的后期酋长)的封号,“再思公不特全家富贵,并得高年高寿,九十有七卒,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葬于上棺村(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城北十里处)。朝廷以公有大功于民,建庙于靖州,诏悬封为飞山令公庙。”之后“公之精灵威显,民间奉为活佛”。从此,建“飞山令公庙”之山便为当地群众和杨再思后人简称为“飞山”,建“飞山庙”一百五十四年之后,在人们习惯称呼下,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在此置“飞山堡”,直传至今。二、家谱中的族源族史资料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的根源,演变和发展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家族是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或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也有多种民族同属一个家族的,如以凯里市翁项为中心的潘氏家族,就是有苗、侗、布依、水等民族组成的。因为他们都是从翁项分布出去的,同各地方的民族融合、同化,并加入了当地的土著民族。但他们仍称是翁项潘氏家族。

在这些家族的家谱中,就记载了它所属的那个民族的部分历史。民族杂居地区,明清两代编写的家谱,不论是哪一种民族的,大都载有其先祖进入该地区世居后的详细情况。黔南布依族的《黄氏宗谱》、《王氏家谱》、《侬氏宗谱》等,都较详细地记载了明初从泗城府进兵黔南所遇到的少数民族、战斗过程、分辖区域及明清两代的贡、赋、征、调等内容。秎家(待识别民族,多居黔东南凯里、黄平交界处)现在所生活的地方,原是一片森林,没有人烟,是祖先梅娜(母)和王子(父)开辟的,这在黄平县重兴乡枫香秎寨《廖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在该乡锦都秎寨《李氏家谱》中也记载了秎家的起源及迁徙情况:秎家祖先“古居天柱山以北,有一穴翁,所生兄弟三人,长字武甲,次字武乙,满字武丁,在此山打猎度日”。“丁周游各地,众奉为王,后被蚩尤战败,流落岐山,得遇一老妪”。老妪有一哑引妻迁居深渊峻壁之中,仍以打猎度日”。“后仿泉水之音,遂学成秎语,此乃秎族之始祖也”。又如:今凯里、台江、丹寨、雷山、黄平等市县中四五万顾姓(也有部分王、唐、李、杨姓)苗汉族人,原是汉族。明孝宗七、八年间(1494~1495)祖先顾良相在军事上失误,“惧上究罪,因埋名隐姓,潜逃开怀(凯里境内),取用苗名‘邦迪’,另安家立业,娶苗族。

这在凯里市炉山《顾氏族谱》和开怀《顾氏族谱》中都有记载。三、家谱中的人物资料研究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从不否认卓越人物的历史作用。研究历史人物,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隶属的阶级,他所受的教育和思想影响,还应该研究他的家世,这是了解他所生活的历史环境的重要内容。家谱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人物资料在家谱中占据重要篇幅,因为通过对本家族历史人物的记载,可以体现本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如云南省云龙人杨〖FJJ〗〖HTSS〗曾任过陕西省巡抚,为官清廉,事迹感人。 光绪《云龙州志》卷五仅录其名及官衔,共十余字。而《杨 氏族谱》所载他的行述有万余言,行文生动,具体地刻画了 一个刚正不阿、正气浩然的清官形象,读后感人至深,颇有 现实意义。这类历史资料,常常可以补充史传的缺漏,厘正 错误。如明朝思州宣慰司副使刘贵的生平事迹,查《中国人 名大辞典》、清《思州府志》、民国《贵州通志》、《思县志稿》、 《岑巩县志》,《刘氏家谱》,均有记载。《刘氏家谱》载:刘 贵,江西省古安府吉水县顺锱三曲滩头人,元文进士,官楚 巡抚。元末继其兄刘明远(武进士,功授三千户)奉诏“平定 洪武五年,以忠顺授宣慰司同知,八年迁宜慰司副使兼管内附安抚使,荣禄大夫乃武德将军,诰封二等侯爵,伶万户府, 镇抚司一,安抚司十。

家谱与其他史书记载基本吻合,但有 出入处。比如,关于刘贵的籍贯问题,《中国人名大辞典》 府志》为“郡人”,民国《岑巩县志》为“思州黄道溪人”。家谱对于自己祖先籍贯的记载应该是准确的,因此,被视为 “江西吉水人”较为恰当。其次,关于刘贵的官衔、时间问 题,《中国人名大辞典》载为“元末宣慰司同知,八年迁宣 慰司副使”,《贵州通志》称“本司同知”。经查,元末思州 属安抚司,还未明确为宣慰司,明洪武五年才有宣慰司。刘 贵的官衔中有宣抚司同知和宣慰司同知之分。可见,《刘氏 家谱》记载的刘贵的官衔及授衔时间是有依据的。又如郑和 这个人物,洋洋三百三十卷的《明史》中只有七百多字的一 篇传文,关于他的家世和身世,只载有“郑和,云南人,世 所谓三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 监”数语。从《郑氏世系家谱》、《马公墓志铭》中才知道, 郑和本姓马,名三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人,回 族,明太宗朱棣赐姓郑,选为内官监太监。使我们对郑和有 了进一步了解。对于为什么朱棣赐姓,《郑氏家谱首序》 中解答了这个问题,它说郑和“数功于郑,因赐姓郑”:建 文元年(公元 1399 年)十月,李景隆趁燕王朱棣进攻大宁之 机,包围北平,绪九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坝)。

燕王还师, 连破其七营,斩首数万级,降者数万。这次战役给朱棣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当他于建文四年(公元 1402 年)在南京登上 皇帝宝座,大封功臣的时候,想到了在郑村坝建立战功的马 三保,于是赐姓郑,名和。黄平县新州镇周家山《周氏族谱》 记载了黔东南第一个进士周瑛的生平事迹,罗朗《王氏族谱》 记载了康熙年间辛卯、庚子乡试同考官王枟事迹。石牛《石 氏家谱》记载了晚清名臣、工部右侍郎石赞清事迹。新州《朱 氏家谱》记载了清康乾年间礼部侍郎朱定元事迹。瓮安县《犹 氏家谱》记载了瓮安县的第一个进士犹道明事迹。岑巩《黔 南田氏宗谱》记载了自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2 年前后)至 明正统四年(公元 1439 年)八百多年的三十七位田姓的历史 人物。黄平县城关《王氏家谱》记载了明洪武二十八年,始 祖王德兴、王姚保父子分别受朱元璋敕赠和敕封为“昭信校 尉武略将军”的事迹,简述了王氏父子戎马生涯、保卫南疆 的一生。又如黄平县新州镇李家院《潘氏家谱》记载了清咸、 同年间,苗族农民起义军将领包大肚部下林别打(苗语 Ninl Bil Dad)在新州镇附近的最高峰和尚垴(苗语 Baob Guf Hxangt)“屯兵千数,安营扎寨,滚木擂石”抵抗湘军入侵, 保卫家乡,最后因内奸出卖而被暗杀,致使全军覆没的全过 程。

遗址现今犹存。在《宋氏家谱》的《历代世祖进升事绩 一览表》里看到了从微子启到已故贵州省政协常委宋思一, 历时千年间一百六十多位将军、知县、进士、教授等事迹, 为我们研究这些历史人物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家谱还能 提供史书未曾记载的史事。从《郑氏家谱首序》中我们知 道,郑和先世如所非尔其人,《宋史》未记载,中国伊斯兰 教文献中有记,清代金天柱所著《清真释疑补辑》有“补哈 喇国王所非尔”语。保存在昆明伊斯兰教寺院中之文献《咸 阳忠惠王抚滇绩叙》、《咸阳王抚滇功绩节略》,都是颂赛典 赤赡思丁治理云南政绩,也都提到了他的先人所非尔,这说 明《郑氏家谱首序》所述并非不实。另在家谱中还记有一 些名人的安葬处所,为寻找他们的坟墓提供了方便。如思州 《黔南田氏宗谱》、《田氏雁门堂记》、《黔中思郡田氏谱牒》 等所载:南宋末年,武烈大夫、吉州刺史兼知思州军民事田 应丙,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 年)义军兵马使、思州节度使 田佐禹,后唐义军兵马使、定蛮威武将军田凤翔,北宋义军

上一篇: 宋代《夷坚志》故事——姚仲四鬼,天津丐者,叶七为盗,猪精
下一篇: 看完这个解释,你就明白什么叫数字化管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