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蜀国为何不设史官

蜀国为何不设史官

蜀国为何不设史官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看了这句话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看了这句话,大家首先就会想:“原来蜀国没有史官啊!难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实上蜀国当时设置了史官的,只是应该在刘备称帝前没有专门的史官。

古代的史官叫“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代,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到了秦汉,改称为“太史令”,职位渐低。司马迁就是西汉的太史令,其主要职责是记事修史,推算历法。《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太史令“以论著为己任,而又掌天官”。而直到魏晋以后新增著作郎一职,从此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当一个国家缺少记事修史,推算历法的太史令,那么就会形成陈寿所说的“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情况。

那么看看蜀国是否设置了史官。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不,难道这史官不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史官,不对!这上面明明是记录了“景星见”的天文现象,而负责记录此事的官员只有太史令之类的史官。从此可证明蜀国是“注记有官”的,不然那来的这段话。

再看看所谓“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蜀国当时是否“灾异靡书”那?看过《三国志》等书,发现: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后(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从公元222年刘备败于夷陵的章武二年到公元258年黄皓专权的景耀元年,黄气见秭归,群鸟堕大江,成都无相气,景星见夜空等“灾异、瑞应”均有记载,应该是“灾异有书”啊!

最后说一说“行事多遗”,观三国各种史料,蜀国记载主要于刘备起兵至称帝的多有遗漏,而其后记载却并不比魏吴两国缺乏。应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资料多无记载,直至称帝后才设置史官,故此蜀汉后期资料还是算完备的。

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国志》一书。

2,如唐代刘知几于《史通,曲笔》所说陈寿因为其父为马谡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以髡刑,“陈氏国志立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案黄气见于秭归............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闻盖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谤议者”。

回答者:cydjdm - 兵卒 一级 3-22 12:59

蜀国不设史官并不正确,蜀国不设史官只是因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现在陈寿的这些话也是三国迷争议的地方,我在百度姜维吧找到了这样的分析,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国志》一书。

2,如唐代刘知几于《史通,曲笔》所说陈寿因为其父为马谡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以髡刑,“陈氏国志立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案黄气见于秭归............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闻盖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谤议者”。

上一篇: 东方大师系列——司马迁
下一篇: 从中国小说鼻祖《穆天子传》看八百年周朝兴衰转折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