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演义与正史,玄德与孟德。

演义与正史,玄德与孟德。

演义与正史,玄德与孟德。事先声明,我不是学历史出身的,我是学经济的,也确实不敢说自己读过很多很多史书。最近在某个活跃用户特别多的短视频平台(音乐课上大概率出现的某个符号)看到一个视频

事先声明,我不是学历史出身的,我是学经济的,也确实不敢说自己读过很多很多史书。

最近在某个活跃用户特别多的短视频平台(音乐课上大概率出现的某个符号)看到一个视频,大抵是从某乎搬过来的问题和回答,是说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

实际上我对这个问题不是特别感冒,所以点开评论区翻一翻本来也没想说什么。后来看到好多人把演义的桥段搬来,就发了一条评论。

我的本意是说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不能当正史看,所以我说如果少看点演义多看点正史,或许会了解的更多。本来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坏就坏在我后面加了一句话,我说或许就会知道曹操没那么坏,刘备没那么好。就这一句话加坏了,当时评论完我也没解释说明,就划走了。

第二天早上一看,收获了上千个赞,以及百余条评论,大多都是质疑和杠的声音。实际上我是欢迎讨论和学术讨论的,但很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没看懂,也没看过历史。

之所以说演义不能当正史,是因为作为文学作品,演义最重要的是文学性,它首先得吸引人,让人读下去。其次它反应了作者的价值观,也就具有了社会批判性和社会价值,它反应了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具体的说就是明清的文人及市民思想。所以罗老先生写演义,“尊刘抑曹”作为主旋律,对三国的内容进行了加工,删减和虚构,作为艺术创作。当然我这里不是说三国演义仅仅对刘备进行了改造,对别人也有,比如曹操屠城,多次见诸于正史,三国演义却是三言两语寥寥几笔,又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那五关只要在地图上一画就明白了,除非关二爷路痴到极点,否则怎么也不会是这么个路线。

把演义当正史的喷子,举个例子,证明刘备的仁德,给我举了个火烧博望坡的例子,我也是醉了。他说博望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亲自指挥挥师南下,为了阻止曹操南下祸害荆州,刘备关羽赵云诸葛亮等人在博望坡以少胜多出奇兵战胜了曹操。而实际上呢?博望坡之战发生的公元202年的时候袁尚还没死呢,曹操还没统一北方呢,这是其一。其二博望坡究竟怎么打起来的?是刘表想趁着曹操北上攻击袁尚,袭取许都,命刘备做先头北伐,打到了叶县,已经比较接近许都,严重威胁了曹操的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博望与曹军对峙。是荆州先打的曹操,怎么到他这里变成了曹操南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那我为什么说刘备没有那么好呢?这是很多杠精杠的一点。实际上我说我发现了许多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很多人把我说的刘备没有那么好等同于刘备不好,甚至于刘备坏,来骂我。我就奇了怪了,张三有三百斤,我跟别人说有四百斤,人家告诉我说张三没有那么胖,试问有哪个会中文的人会解读成张三不胖或者张三瘦了?这是让人无奈的一点。

接下来说刘备为什么没有那么好。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有三绝,其中关羽“义绝”,诸葛亮“智绝”。就我个人的理解,罗老先生把这两个人写的这么神,甚至让鲁迅先生评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为了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的传达他想传达的价值观。那关云长和孔明,两个这么绝的人都心甘情愿为刘备效力,一个奉刘备为大哥,一个视皇叔为知己,那刘备怎么能差呢?所以在描写刘备的时候,更不吝笔墨,铺陈渲染,塑造成了古今罕见的仁义形象。鲁迅先生的评价是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我个人认为,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伪君子,跟这脱不了干系,更跟刘备吹脱不了干系。所以我讲刘备没那么好,是说要把刘备还原到真实,我们仍然会被刘备的真实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刘备的仁义是真,仁德也是真,但他毕竟不是神。

更可笑的是我回复评论的时候说了一句,任何有名的历史人物,其人物都是复杂的,也被喷,可能在喷子眼里,曹操就要十恶不赦,刘备就纯洁无瑕。刘备仁义仁德是真,那有没有见风使舵,有没有知人善任,有没有行事冲动,有没有军事不足?只有多特点,立体形象才能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刘备,到这儿又有很多人喷我说是典型的以自己揣度刘备了。那既然都是人,必然有共性有共情,照这么说,历史人物都不能拿来分析了?

接着说到曹操没那么坏,这就更多人喷了,每条评论我都看了,无非就这么几点。

其一,说曹操屠城。当然曹操屠城是真,但评论区很多人说曹操屠徐州就杀了五十万人,这我就要说道说道了。首先评论区有很多人说曹操每到一地都要屠城,我懒得回复,一查一大把曹操受降的例子,主要说说屠徐州这件事。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这是正史所载没错,但是绝对有夸大的成分。这里插一句,后汉书也好三国志也好,与后世正史的一大不同就是个人修史而不是国家修史。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是比官修史书要有局限性和商榷之处。

为什么我说这个数字是夸大呢?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是东汉人口统计选择的普遍年份,说法有很多,有说56,486,856 人的,有说6500万的,我采信一种具体到州的说法。徐州刺史部当时是279万人,屠五县当中,彭城,傅阳属彭城国,人口50万,领8县,因为治所在彭城,我取这两个城20万人。另外三县,属下邳国,人口61万,领16县,我取这三个城15万人,这很明显应该是取的比较接近上限了。一共35万人。曹操屠徐州是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这中间经历汉桓帝,汉灵帝,汉少帝,汉献帝四位皇帝,自桓灵二帝始,东汉天灾人祸不断,饥荒,地震,蝗灾,水灾,旱灾,绵绵不绝年年都有,徐州地区经济属较发达,受灾甚多,有学者估计,在灾祸中死亡的,十之四五。接着就是黄巾起义,徐州素来兵家必争之地,黄巾起义军与官军之间的争夺,征兵,破坏也给徐州带来了灾难,这中间又死了多少人,同时徐州牧陶恭祖也不是被有些人美化出来的那么好,本质上也只是军阀,对徐州亦有破坏。董卓伏诛,二袁相争,陶恭祖站队袁公路,曹孟德站队袁本初,势不两立,在徐州也多发争斗。这么多的天灾人祸,说徐州失去其人口的十之六七并不过分吧,所以五个县最多只剩十万人不到,别忘了屠的是城,不是村,不是全县无人生还,所以就我说的人口基数上限,损耗人数下限,尚且也只有几万人,何来五十万之众?

其二,有人说我为曹操洗地,洗白曹操。首先我纠正一个概念。洗地和翻案是两码事。曹操屠城了我说没屠城,是洗地,你说他屠徐州杀五十万人我说没那么多,不叫洗地。有人说凭什么给曹操翻案。鲁迅先生认定曹操是个英雄,倡导为曹操翻案,一代伟人开国领袖,更是如此。在鲁迅的基础上,领袖更进一步,更一锤定音,表示曹操了不起,其冤案“再过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1954年,伟人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1958年,伟人又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到了59年,伟人更是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这叫翻案,为曹操翻案既非我首创,又是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之一。

其三,有人说怎么看曹操都不如刘备,甚至有个人信誓旦旦的跳出来说曹操就是个土匪。针对这一点,如果单纯论价值观,曹操确实不如刘备,但评价历史人物的维度远远不止价值观一个。对历史的贡献,推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都是评价维度。在这些维度中,自东汉末年到三国,曹操无疑是翘楚。正如主席1975年所讲的,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可以这么说,曹操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卓越贡献,是刘备和孙权加在一块儿也不能比的,这不是赞誉,而是事实。而且曹操的天下是实打实自己打出来的,其过程非常艰辛,强敌环饲,满目疮痍,能一统北方,威及辽东,重通西域,能说是能力不行?(说刘备治理下的天府之国的,先看看刘焉刘璋父子治理的益州再说吧)

接下来的杠精就五花八门了。细细说来,首先是说《三国志》的。最经典的是某个百万粉丝级别的账号来评论,说自己能把三国志背下来,让我随便抽他都能背,说我没看过历史。说三国志是站在曹魏的立场上,最可笑的是他把三国志的作者说是刘寿,我也想不通一个游戏博主跑到这儿来装文化人,一个能把三国志背下来的人连作者的名字都打不对,关键还有一堆人认为三国志是站在曹操的立场,对刘备多有春秋笔法。

陈寿,蜀国人,还在蜀国做过官。他什么立场不言自明,先主,后主的称呼还用多说吗?只是因为晋承魏制,奉魏为正统,他不得已也奉魏为正统,但三国志明着奉魏为正统,实际上三本书各自为政,独立成书,是平等的,何来站在曹魏立场一说?

接着有人说三国志是正史,把曹操说的很坏。实际上还是那句话,陈寿在评述的时候心里是有小九九的,孙权刘备曹操孙策当中,只有刘备一人没有用杰字,后来看了某乎姬轩亦大佬的解读方才明白,淮南子:智过万人谓之英,千人渭之俊,百人谓之豪,十人谓之杰。

春秋繁露: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想来陈寿用的是这两本“字典”当中之一,这点我对大佬的见解深表赞同。

接下来杠刘备那部分喷我的。说刘备就是纯洁,对诸葛亮就是信任,托孤什么的就单纯的信任,说他把刘禅交给诸葛亮,就说明我说的复杂根本就不存在。说按照我的说法就是在给诸葛亮当皇帝的法理依据。关键这位仁兄还真能杠,发了几十条来回我。我就不明白了。刘备之所以能成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姓刘,他是刘皇叔,这让他站在了道德高地上,在汉代,一个非常重视这些东西的朝代来说,他就有了比其他各路诸侯领先的先发优势,更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他托孤于诸葛亮,怎么还能成了给诸葛亮上位的法理依据呢?我说诸葛亮一旦上位必然下台,他没有益州士族的支持,更得不到武将的支持,就说一点,子龙尚在,拿命救阿斗的忠臣,你把阿斗的皇位抢了,子龙会善罢甘休吗?他就说诸葛亮谁都能管的住都能制服,我笑了,诸葛亮能指挥的动,那是因为他是丞相,而不是皇帝。至于法理依据就更搞笑了,刘备能立国号为汉的依据就是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你蜀国姓了诸葛,你说破天跟汉也没半毛钱关系了,立国之本都动摇了。你要这么说人家曹丕更有依据,曹丕受禅于献帝,那是皇帝金口玉言把皇位让给了曹丕,不比你诸葛亮更有凭有据?

进而就有一堆人说我比较这俩人了,踩一捧一了。我是非常讨厌踩一捧一,但我不明白我说曹操没那么坏刘备没那么好,就是比较了?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哪有比较。就算比较也不是喷子说的曹操就是厉害或者刘备就比曹操强吧?就哪怕说对待臣子来说我就举一个例子,张辽,张郃,贾诩等都不是一开始就跟着孟德的,在孟德那里混的应该都比孟起在刘备那里强吧。曹操接回蔡琰也是事实吧。所以我还是那句话,评价要客观,有一说一,多少喷子就是轻飘飘一句,你是dy史学家,莫名的优越感,那就是癞蛤蟆跳脚背上,不咬人恶心人了。

还有杠什么的呢,杠正统地位的,非要说刘备是正统,哎呀也举了一堆,一看全是朱熹和朱熹以后的。这就要从朱熹说起了。朱熹为何要骂曹操捧刘备,奉蜀为正统?大体上两个原因。一个是政治上的原因。南宋本身偏安一隅,与金划江而治,不属于大一统王朝。所以从这一角度,朱熹把蜀,南朝划为正统,以证明南宋的正统地位,把魏,北朝视为和金一样,属于篡位,得国不正,属于邪。同样的,即使司马光出于种种原因说写《资治通鉴》是因为行文方便才用魏国的年号,实际上也是默认奉魏为正朔。北宋时,你讲魏国不是正统(甚至都不用说蜀为正统,三家并立都不可),亦或是曹丕篡汉的说法,无异于讽刺赵匡胤得国不正,是篡权夺位,那怎么可行呢?

其次就要说到程朱理学。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和受其影响下的八股文了,本身就是有封建吃人理教的性质,朱熹在这里奉蜀为正统,并不是因为他认可刘备本身,而是出于价值观的需要。所以朱熹亲自操刀评注资治通鉴,大批司马光,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宣传。能为之佐证的就是朱熹的学问在南宋并未形成主流,故而南宋时尊蜀也不是主流,到了明代,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思想,尊刘抑曹之风盛行,到清朝,奉三国演义为军事指南,故入主中原后,仅尊昭烈而视曹魏为异数,具体的,鲁迅先生早已经把它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却被某些营销号和不明真相的人奉为圭臬。

结果这人接着说正统王朝都是奉蜀为正统,厌恶曹操,我又笑了。杨坚公开夸赞曹操,幼年李隆基以阿瞒自称,唐朝立历代帝王庙,嬴政刘邦刘秀曹操司马炎拓拔跬宇文泰杨坚等八位王朝开国皇帝一同入祀,唐太宗李世民写就《祭魏武帝文》。唐宋时代的文臣,对曹操也多有称赞。

然后这个人果然又把习凿齿这位史学家搬出来了,这就是典型的自以为是,自以为看了点书就可以信口开河。桓温的幕僚习凿齿的本意是为司马氏正名,洗脱司马氏篡位的“历史原罪”但即便是他,观点也是三国都是割据并无正统,实际上除了明清两代,从未出现过“蜀晋南北朝”的说法,历史也证明了这是伪命题。就像朱熹只能存在于南宋,习凿齿也只能存在于东晋而不会在西晋,同样偏安一隅,如果再奉魏的话,多少不妥。

至于当今观点主流无非两种,一种魏晋论,即魏晋南北朝,一种割据论,即三国两晋南北朝,但这位说的以蜀为正统的说法我想完全是主观臆断。我个人的观点,就文官及选官制度,政治制度,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魏承汉,晋承魏是客观真实的,所以我倾向于魏晋论。但绝对不可能是蜀为正统。

当然还有很多喷子很多尬评,此处按下不表,截至成文是三千三百多点赞,连我自己回复的大概六百多条评论。

为何写这篇文章而且并不是这里发生的事为何放到这里,写完了个人感觉是心情舒畅许多,同时想自己把一些细碎的点放在一起整理一下,留给自己以后看一看。当然个人能力所限,如果有疏漏和错误,欢迎友好的讨论和斧正批评。

最后说点什么呢?曹吹洗地党也好,刘备无脑吹也好,亦或是曹操黑粉,或者认定刘备是伪君子的,其成因我想是有共性的,太把三国演义当历史了,读的书也太少了,因为认可演义所以批评曹操抬高刘备,因为觉得三国演义太假了,说刘备是伪君子,给曹操洗白。但是这是三国演义的错吗?并不是。罗老先生从来没说自己写的是历史,三国演义也没写着自己是忠于历史的。正如开头所言,演义毕竟是小说是文学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它毕竟不等同于生活。所以不是演义的错,要怪,就怪解读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和某些营销号吧,说错也是他们的错。就像我前文的例子,张三三百斤我说他四百斤,张三没错,听众也没错,是说话的人错了。不是正史非要自己加戏脑补成正史,看了点三国志就觉得自己是三国通的,以及为了经济利益信口开河的营销号,才是真正应该闭嘴和反省的。

希望网络各个平台都能少点喷子少点互怼多点正能量吧。

还是那句话,欢迎大家友好的学术讨论和批评指正,毕竟不是历史科班出身的,也许连爱好者都不够格,只是个凡人而已。

上一篇: 三国志有没有文白加裴松之注的版本?
下一篇: 《说岳全传》读后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