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老乐闲聊话今古,咱们聊一聊《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的差别与相关故事,在《三国志平话》这部三国故事原始的小说中,属于《三国演义》中的很多重要人物都没有出现,他们的光彩被平话作者直接忽略掉了,比如曹营当中很有名望的王佐之才,荀彧。提到荀文若,他在历史上真正的地位,其实是以理政为主,谋略为辅,而在《三国演义》中,荀彧也有以“谋士”的身份展示实力的情节,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两条计策了。这也是从演义中,吕布投靠了刘备之后说起的,面对两强联手,曹操有些担心,跟大家商量对策的时候,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许褚请令,要带五万兵去平灭徐州,曹操当然不能答应。
于是荀彧先提出了“二虎竞食”之计,通俗点说就是用利益来离间吕布和刘备的关系,可惜刘备不是董卓,不跟吕布争抢,所以荀彧只能再次提出一个“驱虎吞狼”的办法,具体安排就是让刘备封诏去打袁术,只要刘备一走,徐州空虚,贪婪的吕布救回打徐州的主意,他们彼此必然便有矛盾,还能顺便削弱袁术和刘备的力量。果然,这个计策成功了,但关键在于刘备出征前,将徐州交给了张飞把守,尽管千叮咛万嘱咐,让张飞别贪酒误事,可是张飞的想法很天真,打算先痛饮一场,然后再戒酒。其实张飞的想法跟今天的“拖延症”类似,正是因为这一拖延,出事儿了,因为在酒席宴前,张飞不仅要把自己喝“嗨”了,还要灌酒给同僚,但倒酒给曹豹时,曹豹不会喝酒,表示拒绝,这就把张飞惹火了。
好死不死的曹豹一看张飞怒了,立刻说,看在自己女婿吕布的份上,给个面子吧?不提吕布还则罢了,一提这“三姓家奴”,张飞更生气,直接给曹豹一顿暴打,这让曹豹非常不满,为了报仇,他主动勾结了吕布,趁着张飞酒醉,占领了徐州,等到刘备他们打完袁术回来后,一切都晚了,这种结果也意味着驱虎吞狼之计成功。
但是在《三国志平话》里,因为根本没有荀彧这个角色出现,自然也不会有人提出这两条“虎狼之计”,那么吕布是怎么从刘备手里抢的徐州呢?跟曹操没有任何关系,就是袁术与刘备产生的直接恩怨。老乐以前也介绍过,按照平话的设定,汉末这些诸侯都被作者“封”为了藩王,这种模式在传统演义评书小说中很常见,比如《隋唐》系列中有大量的王爷,什么北平王罗艺,靠山王杨林,忠孝王伍建章等等,所以三国的雏形故事,有一堆“王”也正常。袁术就是“镇淮王”,所以作者说徐州一代,也归镇淮王管,那么刘备接手徐州是从陶谦那里接过来的,并没有真实的凭据和名分,而袁术作为镇淮王,要拿回属于自己的地盘,也比较正常。
于是,袁术派出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镇淮王太子袁襄(这个角色是《三国演义》里没有的),率领军队去跟刘备交涉。刘备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直接让莽撞的三弟去应对,从这一点来看,估计刘备是诚心没想把徐州“还”回去,结果张飞和袁襄话不投机,只能动手。可是在平话里,张飞的数一数二的顶级名将,连吕布都不是他的对手,何况一个区区的太子?因此,张飞直接摔死袁襄(戏曲舞台上有一出《摔袁祥》,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这就让刘备和袁术彻底结仇了。随后才有了袁术为报仇,率主力来打徐州,刘备和关羽抗敌,留张飞看守大本营的内容。
但是,在平话里,张飞与曹豹的恩怨也与吕布无关,作者根本没提吕布与曹豹的关系,只是说曹豹本来就是徐州的“二把手”,陶谦死后,徐州理应是他的。曹豹也有这个资格和实力,老乐此前介绍诸侯讨董卓,第一战就是曹豹被吕布一回合生擒,曹豹失败后,联军无人再敢出阵,这才引出了三英战吕布,可见曹豹在平话中地位更高。因此,他对陶谦让徐州给刘备的事儿始终不满,于是便劝张飞献出徐州,别惹袁术,这才换来张飞一顿打。本来就因为刘关张兄弟抢走了自己的“胜利果实”而万分不平衡,如今抢完利益还打自己,曹豹越想越气,这才勾结了吕布,将酒醉的张飞从徐州城打出。
由此可见,在吕布和刘备在徐州的恩怨故事中,《三国志平话》的介绍中,是没有“驱虎吞狼”之计,更没有曹操在背后的态度,有的只是张飞的两次“豪横”,甚至都看不出张飞这么干多占理,就连续惹祸,害得刘备丢了徐州。对比之下,《三国演义》的处理,视角不仅更加宏大,细节介绍也更加合理,还让荀彧这个形象更加饱满,再次证明,两书虽然都是在讲三国,但水准如何,高下立判。当然,不能否认一点,《三国演义》的成功,离不开《三国志平话》的故事基础,所以三国迷在推崇名著的时候,对于平话的作用,也没必要忙不否认,您说对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