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的地位一直很尴尬,自宋代王柏以来,不少名家认为他是伪书,还找出了不少的证据。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孔子的出身了,《史记》里明确记载了,孔子是野合而生。
当然当时的野合没有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这层意思,只是单纯的跨阶级的自由恋爱而已。其实在孔子的时代,野合是很常见的事情,是一种单纯的母系氏族遗风。汉代大名鼎鼎的卫子夫姐妹与霍去病都能称得上是野合而生。
然而随着人文教化的发展,礼仪制度的完备,野合这种社会风俗逐渐的变味了,这个词变成了不好的词,不光彩的词,但是圣人怎么能存在污点呢?于是,一些崇拜圣人的后人便通过孔子家语来为孔子正名。
到清朝时期,有人甚至确定了伪造人为三国时期的王肃,是为了所谓的学者之间的门派之争,伪造了孔子家语,并借助女婿司马昭(司马懿的儿子)走后门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从而奠定了它的学术地位。
从宋朝一直到近代,孔子家语一直都被学术界认定为伪书,直到70年代出土的相关史料表明,孔子家语不完全是杜撰的。它的资料来源与论语同源。
孔安国(孔子的第十一代孙)认为《家语》的材料来源与《论语》相同,皆为七十二弟子所记之孔子言行,只不过在选择编撰的时候,将“正实而切事者”汇编为《论语》,而其余的材料则另成一书,此即为《家语》的最初成书状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孔子家语》的整理厘定提供了机会。其时,孔子第十一代孙孔安国曾在京为官,便重新整理了孔子家语。但是因为巫蛊事件没能走完官方认证的程序,一直以家学的状态流传。直到经过王肃之手后,才被官学承认,得以公开传世。
孔子家语到底是不是伪书,这个问题过于严肃了,毕竟谁能保证一丝不差的还原历史呢,毕竟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过千年的编辑整理,每个作者都加入一点自己的见解,觉得有损圣人形象的地方再给粉饰一下,所以,才走样严重,很多与史记和论语对立的地方,才被认为是伪书吧。
但是它虽然一直备受冷落,但是却又没有被舍弃,大概是因为它有它的研究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