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材料一:在二十几部纪传体正史中,有两部是记载唐代历史的

材料一:在二十几部纪传体正史中,有两部是记载唐代历史的

材料一:在二十几部纪传体正史中,有两部是记载唐代历史的材料一: 在二十几部纪传体正史中,有两部是记载唐代历史的,这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从今天看来,它们之间优劣如何呢? 《旧唐书》是五代时修纂的,当时离唐灭亡只有四

材料一:

在二十几部纪传体正史中,有两部是记载唐代历史的,这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从今天看来,它们之间优劣如何呢?

《旧唐书》是五代时修纂的,当时离唐灭亡只有四十年,不少编修者都是唐末出生的,由他们来修唐史,当然有“时近迹真,见闻亲切”的有利条件。另外,唐代官方很重视整理自己的历史,从唐初以来,经过令狐德藜、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崔龟从等人不断修纂,大体上中唐元和以前,已有了纪传和编年两套粗具规模的国史、实录。后梁、后唐不断搜集史料,不仅收罗了许多公文档案、私人文件、野史笔记,也收到了国史和九朝实录。毫无疑问,这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给《旧唐书》的修纂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旧唐书》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旧唐书》的编纂工作做得很草率,加上成书过快,因而留下了不少毛病。其一,是重复杂沓,失之粗糙。像《唐绍传》“先天二年,今上讲武骊山”,这是《玄宗实录》旧文,所以称“今上”,而《旧唐书》没有删改;萧颖士、杨朝晟都是一人两传,而《旧唐书》编者没有发现;《高宗本纪》:“皇太子弘薨于合璧宫之绮云殿”,《则天皇后本纪》:“庶人贤薨于巴州”,都是当时史官为武则天绊死李弘和逼死李贤掩饰的话,《旧唐书》却沿而不改。此外,一事重见数处,一文叠出数卷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其二,是全书前后极不相称。由于唐德宗贞元和以前,有国史、实录为基础,所以本纪简明扼要,列传详尽明晰,而唐穆宗长庆以后,没有国史、实录为底本了,于是便粗制滥造,本纪杂乱繁复,列传事迹寥寥,错误百出。

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举《高祖本纪》记高祖在位九年事仅六千八百十四字,而《哀帝本纪》记哀帝不满三年事就用了一万三千字;赵翼《甘二史札记》所举的“(武宗)本纪书吴湘狱至千余字”;《四库全书总目》所举的《武宗纪》记右庶子吕让所进婚状,《夏侯孜传》只记历官履历,《朱补传》只记其相昭宗一事等等,都是很明显的例子。其三,对唐代的历史缺乏深刻的见解,因而在体例上内容上都沿袭旧史,墨守成规,无所革新。史书是记载历史的,因此,对于与一代兴亡盛衰大有关系的史实就应该特别注意,并根据这一代历史的特点适当改革史书的体例,象班固去掉世家、魏收创立《释老志》就是这样的。但是,《旧唐书》主要是抄撮旧史,荟萃成书的,它的编者本身,并没有对唐代历史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也没有抱着一个什么特别明确的目的来修书,所以,它对唐代历史的看法是支离破碎、残缺不成系统的。例如宦官专权,是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穆宗以下诸帝,都是宦官拥立的,但《旧唐书》却沙撮唐人讳莫如深的旧史,在各本纪中一律记上前君遗诏如何如何,嗣君某日于柩前即位,好像没有宦官这回事似的,这就说明了《旧唐书》修纂者们历史见解的肤浅和史学观念的淡薄。因此,他们对唐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如藩镇置废、兵制演变、考选制度等,都没有十分重视,更谈不上单立志、表来详细记载论述了。

《新唐书》正是针对《旧唐书》的这些缺陷来修纂的。首先,《新唐书》的编修者们在进一步搜集史料上下了很大功夫。由于宋代政局稳定,各种逸书佚史不断被发现,所以,给重修《唐书》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

其次,《新唐书》有《旧唐书》这一“前车之鉴”,因此对史书的整齐简洁十分注意。如(哀帝本纪),《旧唐书》极为繁琐,《新唐书》便砍去三分之一。《新唐书》不仅没有一人两传的现象,就连一事分见数处、一文别见数卷的现象,也尽量做到以一处为主,互相参见。

再次,《新唐书》的编修者不仅对唐代近三百年的兴亡盛衰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改修《新唐书》的目的也是十分明确的。北宋自真宗以来,冗兵冗员的问题日益严重,国势日益衰颓,宋祁、欧阳修都是力图改革这些弊病的支持者或参加者,因此,在《新唐书》中,他们十分注意对唐代的兴衰原因进行探索。因此,《新唐书》着重叙述了那些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针对各种制度的重大改革、演变专立了志。

然而,《新唐书》虽然改正了《旧唐书》的缺陷,但矫枉过正,又带来了新的缺陷。比如,他们用删减诰诏章疏、简炼文字的方法来浓缩史料,这样一来,产生了删削太过的弊病。《新唐书)为了增加史实记载,在一开始修纂的时候,就叫“在馆学士,人供《唐书》外故事两件”,这固然是好事,但硬性摊派,必然导致为勉强凑数而拾取小说私记、滥竽充数的现象。

《新唐书》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欧阳修、宋祁两人,一个“专以褒贬笔削自任”,一个“独以文笔词采为先”,特别是宋祁,不仅喜欢古文,反对骊偶,还特别喜欢删改旧文,换用生僻字眼,他说他修《唐书》,没找到唐代一篇诏令可以修入史内的,因为唐人诏令全是骈文。他用这种偏见去修史,惹出了很多毛病。《灿武后传》的“耘夫菟子”、《窦威传》的“可胜咤哉”等,这些生造的词眼,只会使史文晦涩难通,令人感到诘屈聱牙,没有兴趣。

总而言之,新旧《唐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看唐代历史,不能只看其中一部而不看另一部。

(摘编自《新旧唐书之比较》)

材料二:

“史才三长”是刘知几关于史家修养的理论。刘知几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才、学、识三长缺一不可。“才”是组织史料和表达的能力,包括对文献的驾驭能力,对史书体裁、体例运用的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学”是指读书搜集史料的学问,渊博的学识;“识”是见解,对史事的见解、鉴别判断能力,尤其强调“好是正直,善恶必书”。

(摘编自《史通》前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唐书》于五代时修纂,在此之前,官方和民间已有不同体裁的粗具规模的记载唐代历史的史书。

B.《旧唐书》穆宗以下诸帝的本纪中不见宦官拥立的记载,是修史者历史见解肤浅、工作草率的表现。

C.《新唐书》修纂时增补了不少新发现的散失史料,与《旧唐书》相比,在历史研究中更具史料价值。

D.《新唐书》的文字晦涩难通、诘屈聱牙,带有明显的修纂者的个人风格,这影响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藩镇置废、兵制演变、考选制度都是唐代历史上的重大现象,应该为它们单独撰立志、表来详细记载论述。

B.欧阳修、宋祁等删去《旧事书·衰帝太纪》三分之一,说明他们与钱大昕一样,都很注意史传叙事的繁简。

C.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十分注意探索历代兴衰的原因,由此可见,他也是力图改革的支持者或参加者。

D.宋祁修《唐书》时喜欢删改旧文,换用生僻字眼,认为唐代无一篇诏令可入史,这是受他文学喜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下列四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史才三长”的某个方面,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史记》被誉为“无韵之离骚”。②欧阳修为“伶官”立传。

③《春秋》记二百四十余年历史不足二万字,《左传》补其记事之不完备。

④齐太史记录“崔杼弑庄公”,崔杆杀之。太史的弟弟仍然记录“崔杼弑庄公”。

A.①史才②史才③史学④史识B.①史学②史才③史识④史学

C.①史才②史识③史学④史识D.①史学②史才③史识④史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你认为,除了在《史通》前言中提出的“史才三长”之外,一部优秀史书的成书还与什么有关?请结合材料概括。

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粗具规模的国史、实录”都是官方整理,民间野史笔记不一定粗具规模。

C.“更具史料价值”于文无据,《新唐书》有“删削太过”“滥竽充数”的问题,史料价值无从比较。

D.“《新唐书》的文字晦涩难通、诘屈聱牙”错,原文“这些生造的词眼,只会使史文晦涩难通,令人感到诘屈聱牙,没有兴趣”,可见《新唐书》并非所有文字都晦涩难通、诘屈聱牙。

故选B。

2.C.“……由此可见,他也是力图改革的支持者或参加者”因果颠倒。由原文“宋祁、欧阳修都是力图改革这些弊病的支持者或参加者,因此,在《新唐书》中,他们十分注意对唐代的兴衰原因进行探索”可知。

3.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突出的是“文字表述能力”,属才。

②表现了“对史事的见解”,属识。

③表明了“搜集史料的学问,渊博的学识”,属学。

④体现的是“善恶必书”,属识。

故选C。

4.①首先提出问题“新、旧《唐书》优劣如何?”,②然后分别论述了二者的优缺点,③最后总结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④并提出了看唐代历史的建议。

5.稳定的时局,认真的态度,充裕的时间,不矜夸的品质(尊重史实的态度)。

唐书新注_新唐书_唐书新汉字

上一篇: 【东周历史书籍】五本记载东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史书
下一篇: 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是否真实?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