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正史有可能是假的吗?

正史有可能是假的吗?

正史有可能是假的吗?傅斯年先生曾说:官家记载时而失之讳,私家记载时而失之诬。正史当然会有假,不是可能。但一味信野史不信正史,更失之偏颇。学识粗浅,多引史学家观点,试解之。

傅斯年先生曾说:官家记载时而失之讳,私家记载时而失之诬。

正史当然会有假,不是可能。但一味信野史不信正史,更失之偏颇。

学识粗浅,多引史学家观点,试解之。

傅斯年先生曾说:官家记载时而失之讳,私家记载时而失之诬。

此话一言蔽之,大概归纳了正史与野史的弊错原因。

事实上,比正史野史概念更早的,是官史与私史[1]。

甚而野史并非传统史志目录的单独类别,而是民间(甚至包括官方)的习语。

它包括霸史、伪史、别史、载记乃至小说等。

陈力馆长认为:正史与野史的区别,主要在真实性与完整性上,而真实性又往往同立场有关。

关于真假,如清入关,为了江山正统性,对李自成张献忠乃至南明史等一系列史料,均列为禁书,官方文件称为野史,这段历史被清自改实录,粉饰居多。事实上,历代交替时很多后朝著前朝史,皆有诸多存疑。

比如,顾诚在《南明史》中,也有史料不足、史实难考的苦恼,也是一家认为“伪书”、谬误、偏见,或标注存疑,或弃之不用。

但某种程度上,野史源头,也是汉起设稗官(印象是),为的是帝王了解民间实情,专门搜集掌握,后野史往往把正史不敢说不能说的写进去,也有一定可信性。

当然,野史地位,史学家历来有不同看法,一方面认为是作者亲历亲闻,另一方面也觉得有很多不靠谱。

司马迁认为黄帝以降的“百家言”为“不雅训”,内容太离奇,不可信。

司马迁虽为史官,然史记实为私史,如今自然是正史,也有诸多错漏之处。

资治通鉴里很多史料,都采自野史,经编纂后,也升为正史。

正史与野史,也是可以转化和辩证看待的。

万斯同还说: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耳。[3]

这句话也很精到,官史因为史官培养不足或者仓促成书,很多史料也未必尽对,是正史的另一个问题所在。

如何分辨史料真假,涉及到历史研究方法。

此段如无兴趣可忽略,直接看尾部结论

严耕望先生曾强调治史一定要博通,勤于检史,方能保证不出错。

他讲过几条具体规律:一是尽量少说否定话,就是历史没有记载就以为没有此事。这点如同立flag,容易被新发现的史料打脸。二是不要忽略反面证据。好比正史野史出现不同,需要综合考证客观评价,不能凭主观目的搞“抽样作证”。三是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四是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五是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这点对史料严谨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六是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七是不要轻易改字。[2]

以上,可见能称之为史学家,治学著史皆严谨,非历史研究人员,不信史学家作史,而信坊间“野史”,如同生病不信大医院医生,而信江湖郎中,盖谬论也。

钱穆先生在其著中说,史才贵能分析,又贵能综合。[4](注:钱穆言史学三长,史才、史识、史德。实际由唐史学家刘知几提出,最早为史才史学史识,后清史学家章学诚先生增提四长史德)

分析与综合,非专业来讲,就是用方法去辨别历史真实性。而不具备四长者,遑论轻信都是谬误。

何炳松先生也在其著中说:历史事实,有实有虚,可信可疑,一成难变,…与自然科学之概以求真为止境者不同。[5]

此言亦然,历史事实不同于科学实验,没有办法验证,而只能从历史残迹中搜寻,这是真假难辨的苦恼。

何先生还提出断定历史的方法,一为断定事实,应以这种事实的可能与否为基础。二为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记载之暗合。

这两个定理,我们争论正史野史真假,也应以此为依据。比如第一条,我们很多野史中多有神怪记载,正史中半信史也有神话。

可能性存疑,则无法确定为真。

第二条,很多史学家也有阐述,矛盾之处,需有两条以上依据确认。

个人结论:尽信史不如无史,研究史必须专业,读史当信大家或公论,方可避免信伪为真。

只读通史甚至历史小说、杂家解读,就贸然存疑或者存信,脱离具体史事泛泛讲正史野史真假,也是一种虚无主义。

六经皆史。

这个概念为史学公论,也是章学诚先生重要贡献。

经与史的关系,史家皆有诸多论述,不献丑。

我只想说,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读史的目的,根本在于以史为鉴,增长学识,资今日得失。

经书得史意,王阳明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南怀瑾先生也讲“经史合参”,都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目的清晰,就不必过分纠结历史真假,忽略蕴含其中的道,取法下便落入下乘,是为杠精。

庄子讲: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陷入意气之争,放在历史眼光下,没有太大意义。

一点杂谈。

历史事实未必就是真相。

当代人看当代事,都有各种反转,一个新闻需反复核查,真相都未必水落石出。

何况信息不发达的古人?

所以史学家强调史识,既能见其全又能见其大,既能见其远又能见其深,就是基于对史料的尽量还原真相。

孤立或者静态去看问题,必然失之偏颇。

比如,于历史人物,如王安石,相公究竟怎么评价,史家各执一词,历史也难见完全。

以成败论,还是以德行论?是盯着完美人格,还是盯着变法疏漏?是站在宋人立场,还是站在今人观点?

比如,于史实,莫说篡改之历史,即便同样的事实,曾国藩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意义便大不相同。

所以安石公诗《读史》云: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另,孔子作春秋奠定史学基础,继而有史家春秋笔法以史传经。

是故“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

是故“已明者去之,未名者著之。”

是故有曲笔直笔。

经典如郑伯克段于鄢,一个克字,已具文见意。

历史当真浩瀚,非专业研究,看不懂事实背后的真相,反拘泥于真假正野,更显渺小。

以上,手机码字或有错漏;学识粗浅,未尽未然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力.中国史学史上的正史与野史[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严耕望.治史三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二版)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九州出版社,2011

[5]何炳松.历史研究法历史教授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上一篇: 盘点演义小说中十五位用斧的猛将
下一篇: 宝藏历史书,熬夜也要看,唐朝史不能错过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