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这是一本写给大学生看的书,但我认为其主要读者其实应该是中学生,因为作者并没有往更深的读书空间里进行系统的理论开发,只是向读者铺展开一个简单的逻辑:读书是必要的、有用的,而且是有方法的。
作者撷取了大量古往今来名家读书的事例,证明读书的重要性。书中特别提到,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人们通过读书获得一种“生命的安全感”,作者指出:“人的生活,需要基本的安全保障;而基本的安全保障,一方面是物质的、身体的,还有一方面是精神的、心理的……书是文明的象征,是文明世界存在的证据。一本小书近乎一个小小的护符,赋予它护符功能的是文明巨大的力量。越是在野蛮力量肆虐的时候,人越渴望文明的庇护。”在接下来的每一篇章中,作者都传授给我们一种读书的方法,比如《很困难所以很快乐》主张要读经典和有重要价值的书,《书中的恒星》则建议要读“书的书”和核心的书,《书的侦探》强调读书要区分粗读和细读,《像这样的一篇读书笔记》则指出读书要试着做读书笔记,等等。
高中三年,我的学生带着作者的话,照着书中指明的读书路径,走向阅读的更深处。
“大家小书”系列丛书:重拾畅销文化经典
我读这套丛书的过程漫长而艰辛。
12年前,为备课文《香菱学诗》,我查找《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评价材料,无意中找到了王昆仑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一书,读到最后封底的飘口,得知这是“大家小书”系列之一种,上网查阅,又得知此书至今已出四辑共40本,于是毫不犹豫全套拿下。
这是一套口袋书,书的篇幅小,开本也不大,可以随身携带,但学术性相当重,作者均是20世纪的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诗词家,这些作品大多堪称学界经典,强调趣味性和知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年来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血脉所在”。学者袁行霈在丛书序言中指出,编辑此丛书的目的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不至于泯没”。受袁行霈先生的启发与指引,我把读“大家小书”当成提升自己文化积累的必修课。
至2017年,这套“大家小书”系列已经网罗了100位大家的125种“小书”。作为一个读书人和中学语文老师,去阅读这些有分量的著作,去触摸这些经典,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美的历程》:巡礼中国古典文艺之美
记得大学期间写过的唯一一篇书评就是关于《美的历程》的,对李泽厚关于中国古典文艺的理性概括深深着迷。
中国古典文艺是中国历史的伟大成果,领会和把握这些巨大而重要的成果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进入21世纪,我们为什么要一再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迹”,《美的历程》或许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美的历程》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进行了一次美的巡礼:远古的彩陶盆、商代的青铜器、汉代的工艺品、北朝的雕塑、唐代的书法、宋元的山水画……书中展示的正是我们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史,“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这本书的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积淀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人类的心理结构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秘密,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
从这个意义上看,读一读这本美学著作是很有意义的事。
《鲁迅杂文全集》:感受思想家的批判性、概括力和形象化
多年读、教鲁迅杂文,对其批判性、概括力和形象化有强烈感受。
批判性是鲁迅杂文最典型的特征,他对杂文的要求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种对社会日常事件的敏感捕捉,来自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这种批判立场既是公共的,又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鲁迅的杂文才能始终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鲁迅的杂文又极富概括力,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百姓的生活实质,他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了最为准确的概括,这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更是一种思想的创造,至今无人出其右。鲁迅在批判某种现象、阐述某种道理时,往往并非单纯抽象地议论,而是伴之以具体、生动的比喻,比如把当时的中国社会比喻为“铁屋子”、漆黑的“大染缸”,把文化遗产整体设喻为“大宅子”等,既深刻而又不刻板,极具形象化和讽刺性。
当然,与其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语言创造的功夫可谓了得,他自由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调动拿捏着各类词汇,甚至不惜故意打破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左手文学,右手科学
关注台湾学者潘富俊教授的这本书,源于一次指导学生做关于“校园植物文化巡礼”的课题研究。当时课题研究止步于植物与文学之关系研究,同事推荐的这本《草木缘情》正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市场多有“常见植物图册”一类的书籍,以知识性见长,但仅限于让读者了解而已,而在《草木缘情》中,作者引入“古典文学”的元素,从古诗词文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上至《诗经》,下至明清小说,配以图片(有的图片为作者亲摄),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又以文字解说,渗透着古典文化的韵味。“科学性”也是此书的一大显著特点,书中随处可见各类“植物统计表”,如“中国历代诗总集出现植物之统计”“《楚辞》各篇章出现植物种数统计表”等,将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以种类、出现次数等分类列表,让读者一目了然。无论诗词歌赋,还是成语典故、古代礼仪,作者在书中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作为读者,为作者的博学多才而叹服,也感佩于作者“课余之暇,大都沉浸在书桌上的故纸堆与古人神游”,潘富俊真不啻为“一位热爱古典文学的科学家”。
《南渡北归》:追寻大师远去的背影
《南渡北归》围绕民国大师和西南联大叙述历史故事,它“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撰写民国教授或知识分子的著作很多,这部书的独特在于“全景再现”,堪称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的变迁史,许多大师,诸如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陈寅恪,从历史教科书的角落中走出来,从历史的海洋里浮现出来,成为后人顶礼膜拜和今世众人望尘莫及的精神偶像。我们从中看到,在一个民族面临最严峻挑战的时刻,知识分子的承担、信念和期望,也正因为此,本书也成为一个大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2018年11月,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了5集纪实片《西南联大》,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珍贵的影像呈现出一个人才辈出、立体可感的西南联大,我们尽可在读本书之余,跟随镜头与影像去重温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历史,去追寻大师远去的背影。
《中国大历史》:拓宽阅读历史的视野
《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成一家之言”的作品,更是“另类”与出众的史学著作,是他以往关于中国历史论述的总和,全书短短20余万字,将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高度压缩,以大而新的视角展现之。50多年来,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以宏大的治学气魄和求新的治学精神,对中国历史作出高屋建瓴的解释。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即全球史观。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世界史为参照系,令《中国大历史》有了不同于以往史学家的视角。黄仁宇认为,中国文化乃亚洲大陆的产物,美国文化则离不开大西洋的传统,二者存在“深刻的差异”,这是地缘说在此书中的充分运用。也正是由于全球史视角的充分运用,比较法在《中国大历史》中多处可见,尤其是第20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更是比较史学全方位的运用,这一“放眼世界,展示全球”的宏阔视野,使本书绽放出独光异彩。
尽管可以挑出此书的种种毛病,但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大历史》以多维的全球视野、见微知著的思路、力趋通俗的风格,给我们诸多启示,让我们耳目一新。
《美丽新世界》:认识“反乌托邦”小说的批判性
幸福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美丽新世界》是冠以“美丽”之名而并不美丽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在作者笔下的美丽新世界里,所有的思想被控制,人们没有自我,没有感情,不会痛苦,也永远没有矛盾,看上去一片祥和,其实是个可怕的世界。作者由此表达了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却仍有对权力的追求,可见极权主义的控制欲是多么强烈可怕。在《美丽新世界》中,科学技术发展了,却引发了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甚至人们的幸福感都是由科技带来的,所有的人都是极权主义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没有灵魂的工具,高科技带给人民的不是幸福而是灭顶之灾。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描写的保留区人们的生活,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再正常不过,但在被抽去灵魂的新世界的人眼里却是个怪异“恶心”的世界。反观当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现代文明究竟何去何从?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反思如何做好群体中的个体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社会心理学著作。作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群体”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作者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感情冲动、易受暗示、轻信等感情特征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本书成书于100多年前,但书中所述内容和现象在当下互联网日益发达和大众文化日益空前的时代依旧不时出现。当然,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也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如勒庞所说的“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一如当今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简单的逻辑经过网络的转发便摧毁了大众的理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群体的任何意义,因为群体的所作所为取决于影响群体的暗示具有何种性质,“如果这种性质是积极的、进步的、有意义的,那么群体的表现就相应地是积极进步而有益的”。
读《乌合之众》,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公民”。
《汉字树》:构建心中的汉字树图谱
《汉字树》系列著作是台湾“跨界”学者廖文豪近几年倾心研究的成果。对《汉字树》的关注与研读缘于6年前自己开设的一门拓展课《趣味汉字》,当时苦于这方面材料的匮乏,偶然间在报刊读得《汉字树》的推介,便立即购得,当时还只有单行本第一册。这本书从此成为我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讲授数据库系统及模型建构的廖文豪大胆琢磨,能否依据汉字符号本源意义和关系重新建构一套系统,既发挥象形文字的优势,又能解密远古的历史文化。于是,后来的《活在字里的中国人》《身体里的汉字地图》《植物里的汉字之美》《汉字中的野兽之美》等陆续出版了。“图像字不是字,却是字的先民,是通往字的桥梁”。作者将象形文字的汉字放回图像的脉络来理解,整理出一个汉字树形图,提纲挈领,一目了然,这部巨著无疑是解决汉字难学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跳脱窠臼,廖文豪效法福尔摩斯的求证方法,建构出一套新颖的汉字系统:一千多个汉字其实是由“人”所衍生,所有与植物有关的汉字是从“屮”(一株小草)衍生而来……按照廖文豪先生的方法,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汉字地图和图谱。
李建生,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崇明中学课程管理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上海市园丁奖”“崇明区园丁奖”等荣誉称号。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8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说理如何更有效:理性思维与议论文写作研究》。
《读书这么好的事》
张新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大家小书”系列丛书
李长之等著
北京出版社2016、2017年版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鲁迅杂文全集》(全二册)
鲁迅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年版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潘富俊著
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南渡北归》
岳南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大历史》
[美]黄仁宇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美丽新世界》
[英]奥尔德斯·赫胥黎著
陈超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版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
冯克利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汉字树》(全八册)
廖文豪著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0日第8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