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作品描写的是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主要叙述了东汉解体后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篇,以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结束,反映了作者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历史观。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个本子通常称作“嘉靖壬午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三国志通俗演义》重新修订,并做了逐回评论、增删文字、整顿回目为对偶等细致工作。毛氏在修订中进一步突出了以蜀汉为正统的创作思路,弘扬关羽的忠、义、勇精神,使书中的思想内容更加符合正统的社会观念。毛本一经问世,就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在明代就和《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一起被誉为“四大奇书”,在清代又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现在,它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在于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全书写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一千二百余个,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不下二百人,这些人物至今还挂在老百姓的嘴边,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对战争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震撼力。作品吸收了《左传》的纪事风格,对每场大的战斗的发生、发展、最终决战及结局写得深入具体、活灵活现。
当然,《三国演义》也有一些不足,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