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第三讲 史传文学及其叙事.doc

第三讲 史传文学及其叙事.doc

第三讲 史传文学及其叙事.doc第三讲史传文学及其叙事讲述四个重点:历史叙事的思维与架构历史叙事的方法《史记》及其叙事《史通》的叙事理论唐代刘知几《史通》里有《叙事》专章,并称“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

第三讲史传文学及其叙事讲述四个重点:历史叙事的思维与架构历史叙事的方法《史记》及其叙事《史通》的叙事理论唐代刘知几《史通》里有《叙事》专章,并称“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宋朝真德秀说“叙事起于史官”,并作为“文章正宗”。明代章学诚《上朱大司马论文》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至少表明,中国史家著述历史都与叙事相关,并是“叙事为工”的典范。杨倩如指出:自古以来,“善叙事”被视为“良史之才”的基本素质。无论是中国的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还是西方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陀和吉本,都是优秀的叙事大师。虽然中外史学大师所撰写的历史著作各具独特的叙事风格,但他们对于历史叙事求真向善、经世致用的本质诉求,和追求“宏大叙事”的结构、技巧与审美旨趣则是相通的。中国古代史书无论其体例为编年、纪传、典志抑或是纪事本末体,向以记载翔实、内容丰富、结构严密、体系宏大著称,集中体现传统史学最高成就的“二十五史”和《左传》、《汉纪》、《资治通鉴》等,几乎每一部都是“见盛观衰,原始察终”、“疏通知远”、“善序事理”的经典之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史家非常重视研究和总结历史编撰及叙事理论,出现了《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和《容斋随笔》、《史汉评林》、《廿二史劄记》等理论著作。

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著述有着丰富的叙事实践,也形成了丰富的相关理论。这些实践与理论,影响到了明、清以降的戏曲、小说创作及理论,比如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李渔等,他们关于小说叙事和戏曲叙事的理论多与历史叙事理论有关联,他们把叙事从历史叙事推广到了戏曲、小说领域,从而使叙事成为人类文学艺术的重要智能活动。再从字源角度看,历史的“史”字在《说文解字》中和“事”字是放在同一个部首的,“史”和“事”在很早就存在着共同的渊源的。按照《说文解字》:事:职也。从史,之省声。也就是说,“事”与“史”相关,“事”就是从事记录史事的职业。而对于从事记史之“职”,段玉裁注称:《迭韵》:职:记微也。此处的“微”乃是访察搜集,记录访察搜集所得材料。故古代史官职能相当纷繁,诸如掌典籍,明天文、历算,记事,纂书等。那么,何以为“史”呢?《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则右史书之。不云记言者,以记事包之也。由此可见,中国最早的“事”是和“史”联系在一起的。叙事以著史为起点,从著史发展起来,然后波及到小说、戏曲。历史在中国是优势文体。因而有学者呼吁中国叙事学的研究,理所当然应该从历史著述开始。“西方在二十世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进入叙事学领域,而我们的优势文体是史学和文化学,我们应当从文史角度来看叙事学,这样才能发挥东方思维的优杨倩如《学理论视域下的“历史叙事”研究》。

见《光明日报》2011.05.26。[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6第一节历史叙事的时间思维与架构重点思考史学家在历史叙事时如何架构历史时空与历史事件。一、历史叙事对时间的思维(一)叙事学范畴的时间概念时间是人类最切身体验的经验范畴。“人们经验着外界各种持续不断的变化,夜以继日,夏去冬来;而内在的生理需求也有周期消长。”时间的延续性,也使人们生活的经验具有延续性。人们既生活在空间中,也生活在时间中——生活在事件中。构成事件的时间,俄国(宗教思想家)别尔佳耶夫认为按照时间特征,具有三种基本类型:宇宙的——其性质是循环的;历史的——其性质是线性的;存在的——其性质是垂直的(心理上的)1954年,罗利对三种时间进行了描述(《英国小说和三种时间》)第一种是宇宙时间,表现为一种循环性,万物无穷无尽地循环往复:日夜之交替,季节之轮换,出生、成长、死亡之循环;简而言之,人生的历程与自然的历程都具有循环性。第二种是历史时间,表现为一种直线性,民族的、文明的、种族的(即人类群体)历程在这种时间里得到表现。同样,个人与人生既具有直线关系,又具有循环关系。对个人或群体来说,这种直线性可以是斜向向上运动,表现为发展,或者是向下运动,表现为退化。

第三种则是存在时间,表现为一种垂直关系,其时间概念与柏格森的“绵延”有些相似,具有宗教的或神秘的性质。这种存在时间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个性主义的极端形态,或者用别尔佳耶夫的话来说,是“个人人格至上论”,它含有个性将自己从循环时间里摆脱出来的能力。绵延的概念是指时间被实际经历的状况。三种时间类型,共同具有线性的性质。宇宙时间,虽然表现为循环性,但这种循环是在时间的轴线上进行的,比如出生、成长、死亡之循环,无法脱离开个体进行;季节轮换同样具有时间的先后,并非无始无终。存在时间,过去、未来、现在是不可分割,时间在意识中呈现连续流动。柏格森认为,人格通过积累经验形成,人格的每一个瞬间都加入到以前存在的新瞬间,绵延是不可逆的,我们不能再次经历它的一个片段,因为首先抹去后面所有的回忆。因此,即便是存在的时间,也具有某种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恰恰是线性时间的重要特征。(二)历史叙事对时间的架构历史叙事将更多面临宇宙时间与历史时间。法国叙事学家兹维坦托多罗夫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他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

”“叙事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历史叙事面临的关键性难题:1、生活中事件的发生是立体的,每一个“当下”都有无数事件在同时发生。在同时性的时间里,有多个事件同时出现——持续时间下的事件序列。2、叙事表现的时间与“真正”事件的时间不一致,或者滞后——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无法同步。于是,史学家采用了这样三种手段来破解两个关键性难题:1、纪与编:衍生了诸如“采”、“攥”等观念,并形成了史官与稗官的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班固《汉书艺文志》:《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太史公自序》: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刘知几《史通六家》:《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这样就能是“历史”成为叙述。2、以“春秋”架构历史时间的延续性(1)以时间为思维核心的编年(2)以人物(事件)为核心的纪传二者均可归之于“春秋”历史时间架构。按时间顺序安排历史事件——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凡史官记事记史,以日记月,以月记时,以时记年,一年有四时(四季),取春与秋表示一年,故谓之《春秋》。史官记事,要从正月记到腊月,循环往复。故记史常常称之为“春秋”。比如《春秋》记事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时间“串”事件的线形叙事结构模式。这也是叙事文学空间结构形式的主要模式,也是文学长篇叙事的基本特征。到《春秋》,形成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这样就能使“历史”的时间延伸,成为序列。3、宇宙天道与时间共同架构(这包含了中国人的天道观念)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自序”: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 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 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集解】:张晏曰:“八位,八卦位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节,就中气也。各 有禁忌,谓日月也。” 政治王道与人纪 王道——君臣:“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 人纪——父子:君臣父子“此四者,天下之大边也。„„故《春秋》者,礼仪之大宗 也。”(《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 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着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 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 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 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 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 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太史公自序》) 【集解】:汉书音义曰“象黄帝以下三十世家,老子言车三十辐,运行无穷, 以象王者如此也”。 【正义】:颜云:“此说非也。言众星共绕北辰,诸辐咸归车,群臣尊辅 天子也。” 这样就能使时间的线性与空间的立体性转换。 二、历史叙事架构下的史书的体例 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一)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 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 历史事件的联系。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记载了1362 年的历史。】 (二)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 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 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 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 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 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 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 的规格。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 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

(三)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 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 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 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四)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 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 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 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 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 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 33 篇,按国别分为东 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 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五)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六)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汉书》是我国 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 篇表、10篇志、70 篇传,共100 篇,80 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 年,共229 年历史。从《史记》 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 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

上一篇: 倪爱珍《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从史传叙事到文学叙事
下一篇: 新书推荐:历史演义小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