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魏晋南北朝史籍书目

魏晋南北朝史籍书目

魏晋南北朝史籍书目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料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史料以正史为核心,辅之以私史、史注、地方志、宗教类史料。本文以史料价值为标准,主要总结魏晋时期比较重要的史籍书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料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史料以正史为核心,辅之以私史、史注、地方志、宗教类史料。本文以史料价值为标准,主要总结魏晋时期比较重要的史籍书目,以供有需求的读者参考,一般性的史料此后有时间再慢慢更新。

一、正史

1.《三国志》 (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记魏、蜀汉、吴三国史事,但篇幅较短,失于简略。刘宋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补遗订误,其功居多。

2.《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

唐初以前,尚有谢灵运、沈约多人所著的几十个版本的《晋书》。至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诏新撰《晋书》,于是许敬宗、房玄龄等人重修《晋书》,于是诸多旧版本渐渐弃而不用。后来安史之乱,两京陷落,史籍散佚,只有贞观时所修此种《晋书》尚存,流传至今。

3.《宋书》 (南朝)沈约撰

沈约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南齐时,奉诏编修《宋书》。《宋书》记事多沿旧本,制度往往上溯两汉、魏晋,记录详细。但今本一些纪传已非沈约原本,今中华书局点校本中有说明。

4.《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撰

萧子显是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他写的《齐书》(为了与李百药的《北齐书》区分,自北宋曾巩改称《南齐书》)是为其家写史,记南朝齐一代史事,这是与其他正史不同的地方。

5.《梁书》 (唐)姚思廉等撰

6.《陈书》 (唐)姚思廉等撰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姚思廉奉诏撰写南朝梁、陈两代史书。《梁书》和《陈书》记事较简略,很多地方反不如北宋司马光所修《资治通鉴》所述史事丰富,但在保存南梁佛教之事与陈朝起居注等内容方面有相当的价值。

7.《南史》 (唐)李延寿撰

《南史》之修始于李延寿之父李大师,李大师见南北朝诸国史既多重复,又相互诋毁,便立志改写成通史,未毕而卒。李延寿承继乃父之志,修成《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南史》述南四朝史事,但着力于纪传部分,少典章制度的描写。

8.《魏书》 (北齐)魏收撰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诏修魏史,记北魏一代史事。但魏收所仕的北齐是承接东魏而来,立场上不可避免地偏重北齐,诋毁东晋、南朝。不过,《魏书》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如《食货志》《释老志》等篇章保存了许多经济措施和宗教信仰的史料,为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持。

9.《北齐书》 (唐)李百药撰

唐太宗时,李百药奉诏撰写《齐书》,记北齐一代史事。李百药之父李德林生于北魏,历仕北齐、北周、隋,撰《齐史》未成,其子李百药以之为基,修《齐书》,贞观十年(636年)完稿送呈。初称《齐书》,后为与萧子显所撰南朝《齐书》区分,自宋以后称《北齐书》。

10.《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撰

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建议唐高祖修史,累年未成,至贞观三年(629年)太宗复敕修撰,周史部分由令狐德棻与岑文本负责修撰。限于材料,《周书》虽文辞优雅,但资料贫乏,文字往往流于空泛。

11.《北史》 (唐)李延寿撰

关于《北史》的修撰背景可参考《南史》。《北史》部分,起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义宁二年(618年),通记北朝史事。隋代亦被收入,将隋与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等同视之,意在强调唐朝统一的意义,事实上对隋有贬低之义。但《南史》《北史》同为佳史,叙事简明,比于诸朝所修正史之繁冗,有很大进步。司马光将李延寿比于陈寿,认为“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

二、其他史料

1.《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有个特点,即年代越近,史料价值越大,故将于后面整理隋唐五代史料时详细介绍,这里列入主要是因为魏晋南北朝部分主要由刘恕负责。史书称刘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遇到纷杂史事难以处理时,也常交给刘恕。所以可读性、可用性较强,而且《资治通鉴》确实在一些地方有如今不见于史料的记载,可能来源于已佚的史料,如《燕书》等。

2.《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撰

《华阳国志》是一部地方性史籍,专记巴蜀、汉中等地事,从远古叙述至成汉灭亡(347年)。它用时记录地理、历史、人物,这种体裁是之前较为少见的。《史通》将其视为地理书,而一些正史将其列为伪史。

3.《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撰

该书记两汉、三国至东晋事,多记名士人物的言行与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学风和社会风尚。文字形象生动,流传较广。

上一篇: 关于近几年标点有关明实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下一篇: 喜欢野史的朋友可以点一下,公主记录下的晚清紫禁城(秘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