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著名学者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著名学者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著名学者魏晋南北朝历史学家之四大名旦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学术界所称誉的“四大名

魏晋南北朝历史学家之四大名旦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学术界所称誉的“四大名旦”為:唐长孺、周一良、王仲荦、何兹全。

唐长孺(1911--1994 )教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 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自1955年以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61年,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从1963年起 ,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 《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1975年,经他倡议 ,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 ,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书。1955年以来 ,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是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 (10册)等。

周一良 ,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建德(今东至)人,1913年1月19日生于山东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周一良对日本史和亚洲史造诣尤深,1949年以前曾讲授日本史。建国后,他创设亚洲各国史课程,培养了一批亚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周一良通晓数种外语,甚笃汉学,学贯中西。30、40年代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用功颇深,50年代以后由于任务多歧,研究涉及诸多方面,70年代末以后重理旧业,为推进和深入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著已结集者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及《魏晋南北朝史札记》(1985)。《论集》包括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民族、典制、史学等方面问题的论述,《札记》则重在诠释史料。两书皆立论严谨,富于创见,往往从对具体问题的精当考辨中揭示出重要的历史问题,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推重,如《乞活考》等文每为有关论著所援引。199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印刷出版了周一良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大名家名著文丛),该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编,汇集了他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所发表

敦煌研究:在40年代就留意于中国佛教史及敦煌文献。博士论文《唐代印度来华密宗三僧考》(英文)在欧美佛教史学界颇受重视。还探讨了《牟子理惑论》的著作时代,提出独到之见,研究并讲授佛典翻译文学。敦煌研究方面,参加了关于变文俗讲的讨论,考订了若干写本文献和敦煌文学作品中词语,并曾协助《敦煌变文集》的编校工作。又研究敦煌写本书仪,撰写关于书仪的分类、源流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等论文。

学术著作:这个领域的著述有《东学党——朝鲜的反封建反帝斗争》、《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农民运动》、《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和高校教材《亚洲各国古代史》。50、60年代撰写中国与朝鲜等亚洲国家关系史文章多篇,对发展中国和亚洲各国友好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对中日文化关系史上的问题,以及两国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也有深入探讨。80年代主编了《中外文化交流史》,首次提出狭义、广义和深义文化的论点,使文化问题的讨论达到了新的高度。周一良曾多次到亚洲、非洲、欧洲国家及美国讲学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

王仲荦(1913—1986年),浙江余姚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唐史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山东省史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专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北周六典》等。

对古代史上几个重要问题:如古史分期问题,春秋战国之际的农村公社和休耕制度问题,物价问题,明代纺织生产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都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尤其是古史分期问题,他继承并发展了魏晋封建论。先生另一个开创性的研究是出版《曹操》一书,首次对曹操的历史功绩进行了公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为后来史学界讨论曹操其人打下了基础。

在古籍整理方面:先生的贡献是很大的。早在上海求学期间,就已经着手注释宋代杨亿编撰的《西昆酬唱集》。今天我们读到的中华书局新校点版本的《二十四史》,其中就有王先生的功劳。1960年为高等院校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此外,在先生70岁高龄还整理章太炎的遗著,主持《太炎先生全集》编辑出版工作。

先生学术成就:最主要的部分是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的贡献。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研究魏晋南北朝史,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写成了《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这本专著将中国中世纪370余年的复杂历史进行了梳理。由于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现象错综复杂,头绪繁多,历代研究者大多将它和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相提并论,认为无光明可写。王先生明查这一弊端,决心给予突破。而事实证明,先生获得了成功。他扭转了过去那些因偏见造成的蒙昧状态,开辟了魏晋南北朝历史光明的新局面,史学界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大开发,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看法,就是对王先生的观点和建树的肯定。

《北周六典》和《北周地理志》也是王先生的著名力著,是他魏晋南北朝史丰碑的组成部分。

何兹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后改名兹全,山东菏泽人。著名历史学家。高中在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学习。1935年在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曾师从傅斯年、陈寅恪。

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其子何芳川(1939年-2006年)曾于1996至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何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和盛行。以后,他又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

此外,他的《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80年代,他又发表《佛教经律中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和《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两文,把寺院经济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创见,对世兵制、魏晋中军、孙吴兵制、十六国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诸问题,他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及古代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全书分四部分,对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和亚细亚型东方社会说提出不同意见,并就“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与异”发表独到见解。何兹全先生曾参与拍摄《何兹全访谈录》等讲座。作为访问学者,他于1987—1988年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学。

魏晋南北朝的研究热点_魏晋南北朝史论研究_美国侧重于研究我国魏晋南北朝后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学术界所称誉的“四小名旦”为:田余庆、韩国磐、高敏、万绳楠。

田余庆(1924年2月11日—2014年12月25日 ),湖南省湘阴县人,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1950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田老师先后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昆明)肄业,1950年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田余庆先生早年从事民国史、中国近代史研究工作,曾与金毓黻合编《太平天国史料》,并参加编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后来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侧重秦汉史与魏晋南北朝史,参加编著的大学教科书《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获国家教委特等奖。他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代表作有《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

田余庆的主要学术成就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研究方面。他治学严谨精密,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独具特色。他强调传统史料考证与科学分析的细致结合,特别注重揭示纷纭史实的内在联系及其历史意义。他能在翔实考证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提出独到的史学见解,从而勾勒出一代政治变迁的重大线索,把握其关键,解决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问题。所著论文多创新之见,发人之所未发。其力作《东晋门阀政治》通过对东晋王、马关系形成的复杂过程,发挥的独特作用,士族门阀的发展,北府兵始末,流民问题,诸桓与司马皇权的关系,太原王氏的政治作用、代表次等士族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升沉等关键问题的考析,对中国中古士族政治的内涵和演变提出了系统的论证和新解,其分析方法和结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学术风格与独到史识,受到了高度评价。另撰有《说“张楚”》、《论轮台诏》、《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等二十余篇论文。

祝总斌教授评价:“一部史学著作不但需要有宏观方面的理论概括和创造性见解,而且需要有微观方面的严谨处理和史料的细致考订和巧妙运用。田先生的研究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其文章很少应景之作、急就之章,篇篇精粹可读,这一点在学界颇有口碑。

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宪实评价:“田先生治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公认最有成绩的历史学家。当年唐长孺先生去世的时候,周一良与田余庆先生撰联认为唐先生是陈寅恪之后最有成绩的史学家。周先生已经去世多年,现在田先生也走了。一代史学风流,如此逝去。哀恸,哀恸。”

韩国磐教授,字漱石,号蘧庵,斋号老榕书屋。江苏省南通市如皋韩庄人(韩庄现属江苏海安),著名历史学家,史学大师。生于农历己未年(1919年)十二月廿四日、公历民国九年(1920年)2月13日,卒于农历癸未年七月初九日、公元2003年8月6日。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46年留校任教。韩老师的一生可谓:“一代宗师,史学泰斗”

他是当代中国魏晋隋唐史学科和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史(经济史)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学术带头人,为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韩先生生前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古代史博士生导师,我国第一位经济史专题的经济学博士后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唐史学会顾问(创会顾问),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创会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创会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福建省诗词学会顾问,厦门市教育工会副主席,厦门大学工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期刊顾问。韩国磐先生于1960年创建了新中国高校第一个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1991年成为我国高校中第一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曾应邀赴日本唐史研究会、明治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韩国庆北大学、忠南大学、忠北大学、朝鲜大学、高丽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高校讲学,被聘为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

韩国磐先生一生撰写著作20部(包括海外出版物),在《光明日报》《历史研究》以及日本《骏台史学》、韩国《百济研究》、香港《抖擞》《华侨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30篇。韩国磐先生的许多史学观点已成为学术定论,产生深远的影响,仅CNKI国内学术库就曾引用韩国磐论著逾1500次(全文搜索),其学术成果至今仍被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地学者引述。在学术奠基方面,韩国磐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纲》和《魏晋南北朝史纲》是教育部选定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曾被国内高校普遍使用,影响了前后几代的历史学人,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其《隋朝史略》是共和国第一部断代史专著,对当代中国史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北朝经济试探》《南朝经济试探》是新型断代经济史的开创之作、也是新中国第一套经济专史;《隋唐的均田制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均田制的专著;《隋唐五代史论集》中的许多论述更是成为经典理论进入教材。在学术体系建立后,其《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主编)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隋唐五代史纲》(修订本)(第二版)获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魏晋南北朝史纲》获首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南北朝经济史略》获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中国通史》(主编)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其著作被哈佛、剑桥、耶鲁、早稻田等世界著名学府以及大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等数百家国外学术机构馆藏,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更是系统收藏了韩先生的全部著作。

高敏(1926.06.30~2014.01.08)湖南桃江县人。1949年考入湖南大学历史本科研习历史学,后转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1958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导师为唐长孺教授。曾任郑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河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河南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战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等。

高老师长期从事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与隋唐史的教学与研究,侧重经济史、兵制史、官制史、农战史与简牍学的研究。讲授有《云梦秦简初探》等课程。曾任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南省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秦汉史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及中国唐史学会顾问,曾获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国务院津贴享受者等荣誉称号。其论著先后获得国家级奖两次,国家教委全国高校文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两次,省级一等奖六次和二等奖四次。1986年被河南省教委评为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1989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0年获河南省首批优秀专家称号、被中央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入编《中国当代名人录》、《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等。

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魏晋南北朝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此外还主编了多卷本《中国通史·秦汉卷》、《奸臣传》、《隐士传》、《诸葛亮的故事》等,先后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六十余篇。

万绳楠,1923年生,安徽婺源(后划为江西)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42年国立十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

万老师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万老师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尤其在八九十年代培养出的很多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至今在安徽等省历史学界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很多安徽省内大学的历史老师几乎都出自万老师的门下,故可谓一代宗师。

上一篇: 学在爱高|校本研修之高二教学开放周展示活动(数学、政治、历史、技术)
下一篇: 桐高筑梦人 | 郑婷婷:培育真人!高中历史教学的高远追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