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黄孔昭死了,《明实录》编撰者给他写的评价,我竟然看到了满满的恶意

黄孔昭死了,《明实录》编撰者给他写的评价,我竟然看到了满满的恶意

黄孔昭死了,《明实录》编撰者给他写的评价,我竟然看到了满满的恶意弘治四年(1491),南京工部右侍郎黄孔昭死了,朝廷出了个讣文(意译如下):黄孔昭,浙江黄岩县人(祖籍太平县

弘治四年(1491),南京工部右侍郎黄孔昭死了,朝廷出了个讣文(意译如下):

黄孔昭,浙江黄岩县人(祖籍太平县洞黄,今温岭市岙环照谷村)。早年家贫,在家读书不肯出门,并称对于当官和名利毫无兴趣。

朝廷认为黄孔昭既有才学,又有德行,准备征辟授予他官职,但黄孔昭没有接受。

黄孔昭最终走了科举之路,并在天顺四年中了进士,初次授官就是工部主事,不久后又晋升为工部员外郎,之后又调往吏部,出任文选司郎中。

当时的吏部尚书尹旻,经常会因官员选拔之事,向黄孔昭询问备选官员的情况,而黄孔昭很多时候,就凭着自己对该官员的喜爱或者憎恶,进行赞誉或者毁誉。于是各个部门的官员对黄孔昭都敬畏有加,莫敢不附。

后来黄孔昭被擢升为右通政。之后,又升迁为南京工部右侍郎,现死于任上。

听闻这个讣告,朝廷按例赐祭葬。

紧接“讣文”后面,是人物的生平评价。然而,我竟看到了满满的恶意(意译如下):

黄孔昭为人处事严峻苛刻。

他早年不走科举之路,本就想着以此博取时名。

后来黄孔昭还是通过科举进入了仕途。而那些知道他底细的人,想起他以前藐视科途的“高洁言行”,便开始怀疑黄孔昭——你不是说,对当官和名利毫无兴趣嘛?

黄孔昭有点尴尬,为掩盖其入仕本意,则借“道学”之名自唱高调,与张元祯、谢铎、李钊等人互相标榜,以钓虚名。

当时的吏部尚书尹旻,听到黄孔昭的名声,随即把他调入吏部。当黄孔昭当上文选司郎中后,家中突然暴富,人们颇多议论。

因为当时大家都推崇“道学”,所以大家被他多有欺骗。黄孔昭所学的,只不过记诵了一些词章,以对外掩饰罢了。至于什么是“正心诚意”的进修之学?问他,他就一片懵然。

成化年间,每日早朝群僚们入边门时,人丛中的黄孔昭必与谢铎等人谈论诗文,评说程、朱之学。声音非常的大,非常的大,剌剌不休。早朝十几年,每天都这样。

有些同僚,对他很厌恶,说:“黄孔昭与这些人终日聚在一起,为何不辞官出去讲学?就是在这严肃的宫禁之地讨论学问,为什么不从从容容,平心静气?他故作高声的目是为了什么?他言谈之间,假意作微哂摇头之状时,其实是在窥视大家有没有在注意他。”

当时真正有学问、有见识的人,对黄孔昭都很鄙夷。

后来他的儿子黄俌通过钱财贿赂,也当上了文选司郎中,只是在任上出了事,被人发现有贪赃之事,最后离开了那个位置。

以上这些史料来源于《明孝宗实录》。

明熹宗实录_明实录_清实录第六册圣祖仁皇帝实录

翻了一下《明史》,有黄孔昭传”,并没有写得像《明实录》里那么不堪,《明史》里他是一位廉节自重、勤奋好学、诚实肯干,被士人推崇的好官,为什么会这样?

从史料价值来说,《明实录》显然优于清代修的《明史》。

明朝制度,新皇登极后,即诏修前朝实录。实录既与所记史事相去不远,堪称第一手史料,而不像《明史》那样,隔了一个朝代而修。

还有,对部分官员的评价,《明史》更注意儒家价值观的弘扬,而《明实录》对官员的评价,可能更符合我们现在的观感,它并不太一味弘扬所谓的清高夫子,对那些死板而又性格固执的老学究有时候并无多少好话,经常会写出“不尽合于时宜”的话出来,就是对很多所谓名臣的黑点也不讳言。

然而,《孝宗实录》的编撰者焦芳是个超级地域黑。

《孝宗实录》的总裁官是李东阳和焦芳,有明人笔记称:“焦芳为《孝庙实录》总裁官,笔削任意, 尤恶江西人,一时先正名卿,无不肆丑诋,以快其私忿......[1]”

时为吏部尚书、内阁大臣的焦芳是北方人,他是明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地域黑,他痛恨江西人、余姚人,以致后来发展到痛恨整个南方官员群体,在实录中他对一些南方籍的先贤名臣进行过诋毁,以泻私愤。

所以《孝宗实录》中对黄孔昭恶意满满的评价,不排除是焦芳个人对黄孔昭的曲笔污蔑。

黄孔昭被黑,可能与明代官场的南北地域歧视有关。

自明洪武朝开始,官场南北地域歧视就一直贯穿始终。

吏部尚书姚夔是浙江人,他主持吏部时开始压制北方人,大力提拔南方人[2]。

成化九年,黄孔昭被当时病重的吏部尚书姚夔看中,安排到文选司郎中这个位置,一干就是九年。

吏部文选司郎中是明代权力最大的五品官,这也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惹不起的官。因为他负责全国知州、知县的任命、考核、升迁、调动。他的这些工作有时甚至连吏部尚书也干涉不了。

黄孔昭是姚夔临终前提拔的,也是他安插在吏部的重要棋子。

继任吏部尚书是北方人尹旻,他想提拔的一些北方籍官员,但到了黄孔昭那里却经常通不过。于是有一天,他终于按不下心中的怒火,跑去直接掀了黄孔昭的办公桌......[3]

但最终尹旻还是不能拿黄孔昭怎么样,因为黄孔昭的背后站着的是整个南方官僚群体。

有意思的是,后来黄孔昭的儿子黄俌也做文选司郎中这个官,断断续续也是干了七八年(最后被弹劾去职)。这种情形在整个明代官场都是罕见的——这简直就是一个发官帽家族。

黄孔昭的孙子黄绾靠父祖余荫也入了仕途,他没有中过进士,却一路顺风顺水,当到了礼部尚书。最后甚至成了阳明先生的亲家。

这家人,真得很厉害。

[1]焦竑:《玉堂丛语》卷之八 纰漏

[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姚夔)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

[3]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六 黄孔昭传:曾与吏部尚书尹旻争,至推案盛怒。

上一篇: 如何赏析《三侠五义》?其情节构造是怎样的?
下一篇: 《三侠五义》简介|鉴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