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古装神话热播剧#
在国庆期间,不少人在网上问,为什么没有人投资《搜神记》?我回答这个问题:有投资的,而且拍出来了。只是流传不广,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36集电视连续剧《搜神记》的导演是吴锦源,陈国华;主演是陈紫函、陈键锋、谭耀文等。
现在,《搜神记》这一部电视连续剧好像已经下架了,但还能搜到。换句话说,就是不完全下架。
《搜神记》电视剧自开播后,观众普遍反映:剧情单调、人物特点不出众、想象力单薄、悬念不足、正反两派的伎俩和较量手段单一、剧情推动生硬,甚至没有逻辑。
我认为,《搜神记》这部电视剧之所以不完全下架,是因为剧中所写的神话不成体系,神仙们的编年体创作缺乏深度。
换句话说,编导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没有吃透《搜神记》这本古代小说,驾驭神话剧的艺术功力不足。
观众普遍反映看不下去,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其实,《搜神记》里的精华,早就被截取出来改编了:比如《董永的故事》、《嫦娥的故事》,并且改编得很成功,可以说是脍炙人口。
香港无线电视在2006年拍摄了《搜神传》。由李添胜监制,钟嘉欣、陈锦鸿、陈浩民等领衔主演。
香港拍摄的《搜神传》取自于神魔小说《搜神记》,加上其他中国神话改编拼凑而成。
在这里,我用“拼凑”这个词来界定这部电视连续剧,我认为很恰当 ,好像没有人这样来形容。
这是因为,《搜神传》并没有忠实原著《搜神记》,而是东拼拼,西凑凑,似乎是中国神话小说的杂糅。
回眸神魔小说的历史,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这一笔记体志怪小说集,被后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我看了很多遍《搜神记》中的单篇,有的适合改编,有的不适合改编。因为改编一部古代文学作品,要有足够的故事性。
《搜神记》的作者生活在晋代,其写作目的是想通过搜集前人相关著述中的神灵怪异之事,以及民间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来证明世间确实存在鬼神。
故事的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 ,还掺杂了佛道人物。
《搜神记》这部精彩饱眼的文言小说,文中对人物形象、对话情节、动作表现,都描写的极为生动形象。
在古代来说,没有电视剧这种二次创作的艺术表达形式,仅是看文言文小说倒也罢了,但要搬上荧屏,《搜神记》先天不足。
《搜神记》中有些故事情节叙事单薄,缺少层次结构,那是一种原始的缺少点缀的直白故事,却是现在那些胡编乱造的鬼怪小说不曾有的。
现在,神话小说、玄幻小说、灵异小说、穿越到过去和未来,很博人的眼球,比古人的文学想象强得太多了。
然而,现在这些类型小说有个源头,那就是东晋史学家干宝的神话小说《搜神记》,是他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历史的先河。
鬼神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鬼神传说的典籍除了《楚辞》和《淮南子》之外,《搜神记》则成为其后的集大成者。
这本古代民间神话、鬼怪传说的总集,收集整理出了志异故事450多篇,开创了我国神话小说的先河。
书中所收编的很多传说,至今还在流传。
《搜神记》中有的故事,成为后来戏曲的素材:《嫦娥的故事》、《董永的故事》被搬上黄梅戏舞台,以及其他地方剧种。
尤其是嫦娥、董永、李寄、三王墓,华佗、神农等名篇,更是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