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1]
人物生平
仓颉
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仓颉为左史。
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兴起之后,黄帝的史官仓颉、沮诵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
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后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仓颉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称为文字。仓颉所创的文字有六类大意,一类是指代事情的字,二是指形象字。三是指形声字,四是指会意字。五是指转注字。六是指假借字。
仓颉造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
《河图玉版》中记载仓颉是一位部落首领,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
公元前4637年,为仓帝元年。
在位时,向南巡狩其领土,仓帝登上阳虚之山,然后顺着洛水而下,在元扈洛汭之处发现灵龟负书,由此仓颉拜受洛书。
在几千年前的上古,河图、洛书的出现,预示着天象的变化,人间新帝王的诞生。历史上许多文明始祖都和它有过一段故事,仓颉也是其中一位。
公元前4596年,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享年七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利乡,尊号仓帝。[2]
人物成就
仓颉
1、完善文字,所谓的“苍颉作书”,并不是说仓颉一个人完全地将文字发明创造出来,而是说仓颉将民间既有的图画文字进行广泛搜集,并加以认真整理,从而创制出一套成体系的规范的象形文字。
2、仓颉登基为帝后,向南巡狩自己的领土,登上阳虚山,随着洛河向东来到了洛水与黄河交汇处的洛汭,发现灵龟背负着神秘图案,献给仓颉。八卦就是洛书演化而来,后为《周易》来源。[3]
主要记载
仓颉
《说文解字·叙》记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这段记录表述的就是仓颉造字的事迹。
《中国人名大辞典》载:“仓颉,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而四目,观鸟兽之迹,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司马迁著的《史记》、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及《国事全书》等均同持这样的观点。
《荀子·解蔽》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韩非子·五蠹》:“昔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吕氏春秋·君守篇》亦记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河图玉版》载文:“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4]
《汉书古今人表疏证》中这样释疑:“仓颉或以为古帝,或以为黄帝史官,疑莫能定。
《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刚。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绿字,于是穷天地之变化。仰观奎星圆趋知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