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此人害死诸葛亮的姐夫,连刘备也拦不住?所以他比魏延还要冤枉?

此人害死诸葛亮的姐夫,连刘备也拦不住?所以他比魏延还要冤枉?

此人害死诸葛亮的姐夫,连刘备也拦不住?所以他比魏延还要冤枉?此人害死诸葛亮的姐夫,连刘备也拦不住?所以他比魏延还要冤枉?,刘备,魏延,蜀汉,汉朝,诸葛亮,曹操手下

不顾前因后果,不联系上下文,不全文引用。掐头去尾来一句“明公不耻,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就能编造出一篇千古奇冤的文章。现代历史领域作者,真实情况是咋样的,藏头遮脚难不成是要留着给自己过年吗?

间过孟达允,时遇王冲从南来,言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三国志费诗传》。第一次北伐,蜀汉有王冲投魏,而曹魏亦有李鸿来投蜀。李鸿在觐见诸葛亮时就提到了王冲的歪操作。

说:“在孟达那边的时候,正好遇见王冲,他说您相当憎恶孟达朝三暮四的行为,准备法办孟达的亲属,幸亏由于刘备没同意才没成行。但是孟达也没有偏听偏信,说诸葛亮清楚我那时的苦衷,不会不理解的。”

裴注四例_裴注_裴注三国志原文

后来诸葛亮与孟达书,还专门提及"王冲造作虚语",让孟达宽心。有王冲这样想搞事的,就会出现李鸿这般能辟谣的。"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三国志·费诗传》。还有疏漏吗?请各位指正。

历史发明家,自古有之,后人不审,三人成市。大家都说《襄阳记》记录:(蒯)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因此闲人皆解释为:源于孟达杀蒯祺,所以孔明要算计他。然而,我们要清楚一个实际情况。

这些人所谓的《襄阳记》是辑本(收录散落文稿的合订本),是明清时代的产物,为清代任兆麟著述。和南北朝时期裴松之所注的习凿齿版《襄阳记》(已佚失)完全是两回事。不说此版被吹成“汉人物”的蒯钦,连《晋书》也几乎没有提到。

裴注《习版》,诸葛亮也只有一个姐姐。“庞德公子山民,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严格来说,辑本里边的引用都应该注明出处,这才是合格辑本的收录方法。而任兆麟作辑本,类书,完全不理会出处。

裴注_裴注四例_裴注三国志原文

网上稍微搜索以下,立马出现《(明)万历襄阳府志》:钦之祖祺妇,乃诸葛孔明之姊也。呵呵,看来是轻信采纳地方志的内容,而且还在原有“诸葛亮之姐”杜撰出一个“大字”。

感觉是照裴注《襄阳记》:“娶诸葛孔明小姊 ”——中的“小”字来对应以下?实话实说吧:任兆麟不按辑本方法来做事,还照搬地方志,又习惯夹点私货,折腾出来的辑本就是这个样子了。

南北朝裴注,诸葛亮只有1个姐姐(李贤注文没有“小”字。)让《襄阳府志》同任兆麟联合变成了2个姐姐。然后是现代,搜索一下,2位姐姐的名字都编出来了:诸葛梦雪。诸葛若雪。哈哈,真好听,真漂亮!

捎带说下魏延的事情:若魏延死于诸葛亮时期,是蜀汉的重大损失。若魏延死于后诸葛亮时期,那是蜀汉值得庆幸的事情。什么叫“庙堂之高”?按照某位伟人的原话:把朋友搞多多,把敌人搞少少些。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就是魏延的政商。简单的说:天是老大我是老二,顺我者舒服,逆我者憋屈,眼睛里是没有同僚的,满朝皆敌。“一日之中,羽檄同至。后主问董允、蒋琬,咸保仪疑延。”

裴注四例_裴注_裴注三国志原文

哪怕是行伍之间。”平日诸将素不同。“确实是孤家寡人形影相吊,怼天怼地怼自家。本来杨仪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拿来跟魏延一比,立马变成人见人爱的小可爱。这样的性格能否适应”庙堂“另说,在行伍里面也不得人心,倒也不存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文长兄对”权柄“亦有着自己想法。”冀时论必当以代亮。“说明了3个问题。1、魏延对最高权力有心。2、没有自知之明。3、亦无知人之能。纵观史料,此人在朝野威望极低,完了就以”冀时论“自诩。

这和其时袁总读报继承大一统有啥区别?再结合”当时皆避下“的原文来看,想必满朝是一副脸上笑嘻嘻,嘴里毛毛皮的状态。于是魏老大在一片歌咏声里陶醉,自觉众望所归——代诸葛者非魏氏也。

有董太师政商为零,还想弃军从政的前车之鉴,这若是成了,对于蜀汉来讲,还有什么比这还要更难解吗?抛开游戏思维,政略决定军略,军事必然服从庙堂。更何况,魏延并非不可替代的军事将领而已。

回到正史世界,前几次北伐,独当一面而又能拒魏国大将张郃者,王平也。同时代与魏延齐名的还有吴壹。更何况还有孔明力主培育的军事方面备胎“小甜姜”。既然政商为零,军事上也能被替代,你不卷铺盖,谁卷?

裴注_裴注三国志原文_裴注四例

魏延从始至终就没有搞清楚情况:以自己这种性格,能一路扶摇直上而没被整,不是蜀国离开了他没法转,是诸葛亮有容人之量又看中他的才能罢了。倘若以他嘲讽”最高统帅“为常态的德性,换成”曹阿瞒“当家,约摸第一集就”十丈红“了。

冤枉啊,我为你遮风挡雨,你倒是时刻以死后代我为己任。岂不知,若老老实实听从安排,回家在新朝班子里当个太尉、司空什么的,吃香喝辣不好吗?“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显而易见的,诸葛亮知道自己走后此人必定作死。但还是抱着一线希望,给魏延留了一条不作死的后路。很可惜,他偏偏放不下这段执着,奈之若何?事实证明,离开了诸葛亮,文长不仅联合不了同事,连自己的部曲都把握不住。

“延士众知曲在延,难有效命,军遂散。”这就是原因。在积极进取的诸葛亮时代,魏延有才,有能容得下他的诸葛亮,其危害性仅限于嘴炮,可求同存异一致对外。到了需要保持稳定的后诸葛亮时代,“庙堂之上”无人可控,自己还是执迷不悟。

裴注三国志原文_裴注四例_裴注

必然会对国家带来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影响。回头看看孟达是不是也差不多呢?蜀汉这边主流意见基本是怨恨其反复,反对诸葛亮再跟孟达“重修旧好”,甚至如费诗那般当面反对。在这样的压力下,孔明的态度是沉默不语。

后来还是联系了孟达。他和魏延,谁是冤魂?这些网文里所谓的蜀汉名将覆灭,于国家利益而言,夫复何求?

裴注四例_裴注_裴注三国志原文

上一篇: 30岁的明武宗死于豹房,豹房到底是什么? 为啥会让女子惧怕?
下一篇: 那些鲜为人知的野史,个个奇闻,个个惊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