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国历史,很多人读过青史留名的王侯将相成长史。近年来,描写古人日常生活的书籍也开始出现在大众阅读书单中。但遗憾的是,适合大众阅读的中医历史书籍却很少见。有道是自古儒医不分,发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的中医文化更为源远流长。
近日,为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清华大学出版社与中医研究专家合作出版了专门讲述中医历史的图书——《听历史讲中医》。该书是为数不多的介绍中医历史的专著。通过这本书,我们试图为“中西医之争”提供学术依据,为夯实中国青年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尽绵薄之力。
源自历代典籍的中医历史新书
中医书籍,大多以讲解中医调理、药方、药材等为主,对中医的继承和传播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还需要出版系统介绍中医演化发展、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图书,《听历史讲中医》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鹏教授感慨颇深,他认为,“《听历史讲中医》试图呈现历代史籍中的中医名家、重要事件等史实,是我们了解中医历史的正途”。
熊益亮副教授常年躬耕于中医药文献、文化教学和科研,出版著作《先秦两汉简帛医方研究》,发表20余篇学术著作,参编、参校著作10余部等之后,才谨慎提笔,与从事中医文献研究30余年的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林楠教授合作,撰写了《听历史讲中医》,细腻而严谨地描绘了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轻松了解的中医历史。
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将中医历史脉络呈现出来绝非易事,《听历史讲中医》谨遵正本清源的原则,从包含但不限于的二十六史、通志类史著、通考类史著中,甄别和整理了古代医事制度、中医教育发展历程、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历代医书目录,同时采用新颖的、结合现代学科属性分类的写作方式,厘清史学和中医学的学科范畴,所论皆有依据。
书中中国古代医事制度的废立,我们可以借鉴如何立规矩、定制度。夏商时,医事制度萌芽、发端;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医事制度、药厂、药店,医药慈善机构,等等,都是如何传承、改革,以及进步、发展的;辽、金、元时,医生地位提高;明清时,中医药体系初步形成。
书中中医教育发展历程,细节发人深省。春秋战国时期,师徒传授制确定;魏晋南北朝时,太医署设立;隋唐五代,医学校诞生;两宋时期,形成一整套制度和措施;金、元时,设医学教授;明朝,设置医学;清代,太医院负责中西医分科学习。
关于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书中精选了21位对医学传承和后世影响深远的代表医家在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趣事。这些介绍严谨又趣味盎然。不仅有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家扁鹊等妇孺皆知的名医,还有 “针灸学之祖”皇甫谧,“山中宰相”陶弘景,“北宋医王”,“儿科之圣”,“金元四大家”,以及 “学海”傅山……此外,书中还有详细的医家名录等,为后来者留下线索。
这本书中对于历代医书目录的整理,首先按照史籍出处划分,其次按照医经、本草、医方、针灸、养生、兽医、胎产等详细归类,层次清晰,整理全面,可推而广之。
中国人的中医自我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专家祝安顺对这本书的评价很中肯,他说:“《听历史讲中医》是一部使人平添智慧的新作。书名中的‘听’字用得非常好。若要听到来自历史的智慧之声,除了要静下心来,还必须心怀虔诚。历史是一切学科的母体,孕育了人类的经验探索和智慧总结。这本书能让我们都静下心来,用心倾听久远的历史之声。”
除了让人不得不以虔诚之心认真阅读的珍贵史料,我们还可以从书中了解一些真实有趣的帝王就医故事,以及在“学而优则仕”时代,为什么会有医生放弃高官厚禄,选择颇受歧视的艰难行医之路……
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想在此基础上找寻中医进步路径的专家,或者是希望在中医事业上有所建树的青年学子,只要你是尊崇儒医不分的君子,本书都是难能可贵的重要参考。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立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