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总结专题★高考地位近几年高考(浙江卷,2011年12题、14题、2012年15题、18题)在试题命制中已经反映出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史学理论,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之一,容不得我们忽视!★专题简案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一)、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史料的分类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二)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2、地位:①比文献资料可信。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2、局限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历史资料表现形式优缺点文献资料史书、甲骨文、竹木简、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其他文字和音像资料基本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实物资料文物(遗物、遗迹)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资料记载的错误。口述资料传说、口述历史有虚构成份,但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1.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2)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2.价值: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二)获取史料的途径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6、上网搜索(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2、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5、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高考练兵⑴实物史料:1.(上海单科)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DB⑵文献(文字)史料:★档案文书类:1.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①是珍贵的史料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⑧错误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2.(宁夏辽宁文综,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CC★思想或学术著作:1.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
”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社会理想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江苏)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B.C★史书:1.(上海历史卷,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答案:B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A、C、D分别是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和典章制度史的特点2.《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A.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B.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C.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B★文学、绘画等作品:1.(广东历史卷,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B.甲骨卜辞C.《楚辞》D.《诗经》2.(安徽卷).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DB★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1.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提到的“政治改革运动”是指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C:⑶口述史料1.(江苏)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D⑷图片、影像史料1.(泰州期末)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有图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2、按学术价值分类:一手、二手史料.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AA五、历史观1、含义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2、主要历史观:(1)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2)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1.(2007全国文综Ⅱ)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3)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
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1.(2009海南卷)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4)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其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1(2009江苏单科)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5)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主要观点①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1.(2008广东卷)下列关于五四运动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的分水岭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2.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