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故事很能说明“夷坚志地标”这样一个概念,《夷坚志》是八九百年前宋代的社会史记录,它所记录的村镇州县、山川河流、寺庙道观等地很多都在,有的地名保留,有的遗迹还在,这很珍贵。借此就可以形成“夷坚地标游”这样的旅行。
【原文】
蕲州境有三洞:一曰龙洞,在蕲水县三角山下,神龙居之,祷雨皆应,而光景变化,未尝表露;二曰龟洞,在近郊广教寺,龟生其中,品类不一,而绿毛者尤多;三曰蛇洞,在蕲口镇侧,盖白花蛇所聚,今不复有矣,土人捕采,乃出罗田山谷中。
施小路温舒自信阳守解印造朝,舟抵蕲口,诣近处龙峰寺游观,距蛇洞不远,询于寺僧,皆言徒有其名耳。因信步到方丈后,蹑石级百层,得一堂,方迭足坐憩,傍人惊曰:“一巨蛇正蟠屈于下。”相与持挺击逐,施遽下榻,蛇径入山,见者无不汗骇。此蛇之毒甚于蝮,或为所伤,须急剜去肉,少缓则遍体尽生白纹方花,如其形,不踰时必死。
施到阙除蕲春守,盖其将为地主,故山川之灵阴相之,特令此物出异以示众。吁,其危哉!言之使人毛竖。(右五事余仲庸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境内有三个知名山洞:一个叫龙洞,在蕲水县三角山下,据说里面住着神龙,百姓祷雨都有响应,但这龙比较隐蔽,即使随着光景时间的变化,它也没显现过;第二个叫龟洞,就在蕲州城近郊的广教寺,洞里有很多乌龟,品类不一,绿毛龟特别多;第三个是蛇洞,在蕲口镇旁边,洞里主要是白花蛇,以前有很多,现在没了。本地土人到山上采摘捕猎,在罗田县(湖北黄冈县名)山谷里还见过白花蛇。
施小路(名温舒)信阳太守任期届满,回京调官,船到蕲口,他下来先到附近的龙峰寺游览一番。龙峰寺离那蛇洞很近,施温舒问寺里的僧人:那蛇洞怎么样?僧人们都说:“现在这蛇洞徒有其名,里边已经没蛇了。”施温舒信步走到方丈室后边,沿着石台阶儿慢慢往上走,也就走了一百多级,来到一间小堂屋,他打算在这儿暂歇,刚坐下一会,旁边有人突然惊叫:“有条巨蛇正盘在您脚下呢!”大家赶紧拿大棍子驱赶,施温舒马上从坐榻上起身,那蛇直接进山了,见到蛇的人都吓坏了,浑身流汗!大家都知道,这白花蛇比蝮蛇还毒,要是被它咬了,必须赶紧把伤口的肉剜出来,哪怕迟缓一点,被咬的人浑身就生白纹方花,跟蛇身一个样子,过不了一个时辰,伤者一定会死。
施温舒这次到京城调官,随后得到的官职正是做蕲州太守。看样子因为施温舒将到这里做地方官,本地的山川之灵会在暗中庇护他,所以特别派遣白花蛇示现异状,让大家看看。啊呀,真是太吓人了!我跟别人说这事儿的时候,他们汗毛都立起来了!
这事儿是余仲庸说的。
【祥宏点评】:蕲口镇,即现在蕲春县蕲州镇;蕲口镇的龙峰寺,历史名寺,现在可能叫“龙凤寺”。在民国时期,龙峰寺还在;三角山,名字未变,现在湖北蕲春县株林镇;广教寺现在没有了。这两天在探讨“夷坚志地标”这样一个概念,很多《夷坚志》里的地名,现在依然使用:村镇州县、山川河流、寺庙道观,很多地方都能吻合,这显示了《夷坚志》的文献价值;这个灵异事件也绝非偶然,有响应很正常。施温舒遇上时不知何意,因为他不知道将来会到本地做官;迭足而坐,即两脚重叠而坐。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