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明实录可能缺卷

明实录可能缺卷

明实录可能缺卷《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赦、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字数1600多万。

史料特征内容

十三朝实录如下,不包括惠宗、代宗和思宗。

顺序名称卷其他

太祖高皇帝实录

257

建文元年(1399)礼部侍郎董伦等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命李景隆、解缙等重修。永乐九年(1411)又改令姚广孝、 夏原吉、胡广等再修,十六年修成。《太祖实录》记元至正十一年(1351)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史事。朱棣两次重修太祖实录,删去了明太祖的过失以及建文朝遗臣对成祖的指斥,又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但反复删改,使太祖实录所记四十八年史事只余二百五十七卷,显得过简。

太宗文皇帝实录

130

杨士奇等纂修。前九卷是“奉天靖难事迹”。其后记洪武三十五年(1402)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事。宣德五年(1430)正月修成。

仁宗昭皇帝实录

10

蹇义等纂修。起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终于洪熙元年(1425)五月,与《太宗文皇帝实录》同时进呈。

宣宗章皇帝实录

115

杨士奇等纂修。起于洪熙元年六月,终于宣德十年正月。正统三年(1438)四月修成。

英宗睿皇帝实录

361

陈文等纂修。包括正统、景泰两朝以及英宗夏位后天顺年间史事。起于宣德十年正月,终于天顺八年(1464)正月。其中 卷一百八十三至卷二百七十三共九十一卷为《景泰实录》,原名《废帝戾王附录》。成化三年(1467)八月修成。

宪宗纯皇帝实录

293

阁臣刘吉等纂修。记天顺八年正月到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事。弘治四年(1491)八月修成。

孝宗敬皇帝实录

224

大学士刘健、谢迁等首修,后由吏部侍郎焦芳等续修。记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到弘治十八年五月事,正德四年(1509)修成。由于焦芳与刘瑾相结,实录中凡上褒贬,多挟恩怨。

武宗毅皇帝实录

197

大学士费宏等纂修。记弘治十八年五月到正德十六年三月事。嘉靖四年(1525)六月修成。

世宗肃皇帝实录

566

徐阶、张居正等纂修。起于正德十六年四月,终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万历五年(1577)八月修成。

10

穆宗庄皇帝实录

70

张居正等纂修,记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到隆庆六年(1572)五月事。万历二年七月修成。

11

神宗显皇帝实录

594

大学士顾秉谦等纂修。起于隆庆六年五月,终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崇祯三年(1630)十一月修成。

12

光宗贞皇帝实录

大学士叶向高等纂修。记泰昌元年(即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事。天启三年(1623)修成。

13

熹宗悊皇帝实录

84

温体仁等纂修。记天启元年正月到七年十二月事。崇祯元年始修,崇祯末年成书。传熹宗实录修成后,藏于皇史宬,清顺治初,降清的大学士冯铨又得入内阁,因见天启四年记事揭露其媚魏忠贤丑事甚多,遂抽去与己有关部分,故今所见的熹宗实录均缺天启四年与七年六月事。

明实录的出版

1941年,梁鸿志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将建文朝史事附入《太宗实录》,并附后人补辑的《崇祯实录》十七卷,计五百册,为其后通用本,但错讹甚多。这是《明实录》的第一部印刷本,在此之前所流行之本皆是钞本。

1930年至196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原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的红格钞本《明实录》进行的大规模整理和校勘。此次整理和校勘,以红格本为底本,以广方言馆本、抱经楼本、北京大学本、礼王府本、嘉业堂本、天一阁本、明内阁精写本、梁鸿志影印本、内阁大库藏清初明史馆钞本等数十种本子为对校本,对《明实录》中的错讹 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校勘,先后有傅斯年、王崇武、黄彰健等专家参加,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此次整理和校勘的结果是影印了经过校勘的本子--台本,和撰成了具有相当分量的《明实录校勘记》。全书计正文一百三十三册、校勘记二十九册、附录二十一册,是为目前最善与最通行之传本。该版本在大陆与*皆有出版。

最善之本:红格钞本

明朝每修完一代皇帝实录,都进行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后,实录与宝训修完后,即誊写四份,实录与宝训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内阁,大本藏乾清宫,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览。这样,就有正副大小四种本子同时并存,但其内容完全一样,不得有任何错漏。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四种实录都 受到不同程度的损破,但一直到乾隆年间,正副大小四种实录绝大部分都完好无损。清初为修明史,遂将正副大小四本俱移藏明史馆,为便于检阅,明史馆就综合四种本子的明实录重新抄录一本,力求完善,以供修史之用。乾隆年间,明史修成。由于忌讳,《明实录》则变成了禁书,民间的传抄本多收缴焚毁,而史馆的正副大小本,以书册宽大,需挪出以置其他档册。同时因钦定明史己成,而实录又残缺,遂从大学士三宝之请,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将库存明实录及皇帝宝训,共4757本,移出史馆,一并焚毁。此后,就只有明史馆传钞的那部实录为最善之本了。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部实录亦日渐残破。民国年间,实录藏于北平图书馆中,称为红格钞本,其后经过辗转迁移,现在则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

明实录可能缺卷

近代历史学者吴晗认为,因为《熹宗悊皇帝实录》里记载了冯铨的丑事,冯铨降清以后,凭借职权方便,把记有他丑事的那一部分原本偷走了,故“明实录”的传抄本也缺了那一部分。

注释

^ 今国家图书馆。^ 《宝训》与《实录》同时修,并同进呈皇帝。

上一篇: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ppt 18页VIP
下一篇: 取个有典故或名句中的女孩名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