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世人尊称“荀卿”,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故又称孙卿。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荀子学派是重要的分支之一。《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孙氏之儒”就是荀子学派。从后世角度而言,孟子、荀子应当是自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代表人物。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荀子被追封为兰陵伯,且与孟子一起入祀孔庙。后来理学兴盛,尊孟倾向越来越严重,本来尊孟与尊荀并不相悖,然而后世学者却互相攻讦。明弘治年间,张九功上《裨补名教疏》认为荀子有五大“罪状”,理应将荀子逐出孔庙,嘉靖九年,皇帝下旨正式将荀子逐出孔庙。近代以来,以荀攻孟,以法反儒盛行,使得荀子地位又“猛然升高”:这些其实都是不合适的。
[1]荀子像
一.非十二子
荀子的思想、人性观不是本系列研究对象,难以给予他中肯实在的评价。荀子最引人争议的应当就是《非十二子》这一篇文章了。
《荀子·非十二子》一文,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最终得出“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的结论。韩婴《诗传》引《荀子》,并无讥讽子思、孟子的文章。
四库馆臣评价荀子“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於过当,是其所短”。其评判各家的话,我们无法判断是否中肯,也无法认为他的角度是否正确。但是《非十二子》与《庄子·天下篇》一样,都反映了诸子百家流派,给出了一个较为详细的学派划分方案,后世《论六家要旨》和《汉书·艺文志》不可否认地在其“诸子略”部分的内容也参考了他们的划分方法。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最重学术源流,似有得於太史叙传,及庄周《天下》篇、荀卿《非十子》之意。……此叙述著录,所以有关於明道之要,而非后世仅计部目之所及也。”
中国古文献学目录,起源于刘向、刘歆校理群书时将群书分类编目。章学诚《校雠通义》云“刘《略》、班《志》乃千古著录之渊源”。虽然目录学是由刘向、歆父子首创,但是《荀子·非十二子》和《庄子·天下篇》和《史记·太史公自序》对于学术流别的分类以及对文章篇目次序的“目”录,仍然起到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他虽然不像刘向、歆父子开宗立派的丰功伟绩,但也对目录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2]“目录”之“目”源自于渔网,“纲举目张”
二.祭酒稷下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一》论证,刘向更进一步认为荀子入齐是在齐宣王时期,而《史记六国年表》记载载春申君之死,上距宣王之末已经87年,那么荀子在楚国辞官应该是137岁了,于理不合,所以“晁公武《读书志》谓《史记》所云年五十为年十五之讹,意其或然”。
《史记·孟荀列传》又记载:“……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索引解释说“而卿三为祭酒者,谓荀卿出入前后三度处列大夫康庄之位,而皆为其所尊,故云‘三为祭酒’也。”荀子在稷下学宫三次担任最尊贵的“祭酒”一职,可见他的学术造诣为当时所认可。
另外,荀子在稷下作祭酒时,或是以后的生活时,教授出一大批优秀弟子,李斯和韩非就是其中的代表,《史记》记载较为详实,当为真事。张苍、浮邱伯、大毛公据说也是他的弟子,因查阅文献有限,未能证实。另外荀子的《劝学》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奋发向上。
[3]稷下学宫图
三.辞赋之祖
《汉书·艺文志》将图书分为“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班固的分类方法沿自于刘歆《七略》,代表了汉朝史志目录的最高水平。其中“诗赋略”又分为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歌诗几大类。“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荀子和屈原对后世辞赋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被誉为“辞赋之祖”。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在后世阮孝绪《七录》中被整合为文集录楚辞部,其后到《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归到集部楚辞类,荀子的辞赋是集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
先秦文献大多亡佚,流传至今的许多仍真假难辨。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和项羽火烧咸阳。汉初学者呕心沥血从废墟中找出只言片语,重新构建起巍峨的文献宝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