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交往、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是古代中国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一套结构严密且理论完备的“封贡体系学”。汉唐以降,王朝中国与周边地区交流历史以朝贡、战争、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断演变,既折射着当今国际关系形成的轨迹,又非简单的当今国际关系回顾。历史上的中国周边交往既有精华亦有糟粕,需要进行扬弃性的研究和总结。
古代中国与周边交往“朝贡”的核心是“礼”,形式上是“薄来厚往”,注重“字小以仁,事大以诚”而非西方国家的周边关系处理的“纳贡”体系。更不是基于西方视角和需求的“东方学”或“亚洲学”。中国的周边学是本土实践的产物,从有关中国周边交往的古籍文献中不难发现“礼”的观念是古代中国周边交往的历史性文化遗产。对当代中国处理周边的事务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像。
古代中国统治疆域范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整合过程,王朝中国与“周边”族群和地区也随之变迁。一方面中国周边分布的族群、地区历经岁月兼并更替,大都最后形成了国家,通过国际条约形成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许多古老的族裔演化成现代民族;也有一些经过历史动荡分合已经不复存在;还有一些跨境分布多国。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亦折射出中国周边国际关系形成的轨迹。
在现今传世古籍和文献中,存有不少有关中国周边交流历史的文献资料。虽然以往相关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加以关注,但由于时间跨度大,资料分散,较为系统的辑录整理尚属空白。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目前已经是涉及中国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际形象的重大战略问题。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倡导要以“亲诚惠容”的新理念,以儒家思想的民族文化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来处理协调中国周边事务。温故而知新,而研究中国周边学就要首先研究中国周边历史演变的规律和传世古籍文献资料。
本书不同于范围较大的中外关系交流史,本汇编将辑录范围限定于历史上的“周边”,即狭义的地缘相近周边国家与地区。海路(海边)交往的南洋诸国将在海疆资料汇编中另行汇集。
按资料分布和研究需要,本汇编将分为综合卷、日本卷、越南卷、朝鲜卷、缅甸卷、尼泊尔-锡金-不丹卷、印度卷、俄罗斯卷、西域-中亚卷、蒙古卷等。从繁复的传世古籍中搜爬、整编相关素材。其中既有人们熟悉的经典文献,又有较为冷僻但很重要的资料。系统地刊布专题资料,不仅可以还原中国周边交流历史概况,而且还可以配合深化研究“一带一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从点到面的专题研究原始资料。
尼泊尔、锡金、不丹诸山地小国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往来很少,而与西藏因地缘文化相近关系密切。19世纪英俄势力角逐,西方地理探险和科学考察,才使得这些山地小国家见知于世界。随着清政府接替和硕特蒙古控制西藏,当周边势力侵扰西藏,遂以保护者身份进行干预。例如乾隆五十三年巴勒布人进犯西藏,清军将其击退,见《钦定巴勒布纪略》;当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人与西藏发生争端,也是清军出兵干预才解决争端,见《廓尔喀纪略》、《征廓尔喀记》和《廓尔喀案》。锡金和不丹偶尔被提及,文献稀少,见《锡金考略》、《廓尔喀不丹合考》。尤其难得的是辑录有赵咸中的《使廓纪略》,在光绪九年廓尔喀人与西藏发生争端之际,受命前往调停。这种出使纪录非常珍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