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2019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于11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会上,来自日本和国内的30余位色彩学专家分别进行了学术报告,体现出当代东方色彩研究的广阔视野与丰富维度,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了进一步分享本次会议的研讨内容、推介专家学者们的学术成果,本微信平台近期陆续推出各位专家在年会上的精彩发言。
专家简介 · 邵旻
1976年生,博士,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服装与化妆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色彩与服饰文化。主要专著有《明代宫廷服装色彩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元素:旗袍经典图案》等。主持2019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冷门绝学”项目“中国传统服装染色研究与色彩复原”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历代宫廷服装色彩的礼法制度与文化流变研究”等。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一个小题目:古代文献中的彰施技艺。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关键词:
1.彰施。比较经典的出处来源于《尚书·益稷》,上面写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彰施的概念,是指用颜料或者染料,在白色织物上染成鲜明色彩的过程。
2.技艺。技艺一方面可以通过传承实践来获得,类似于非遗这一领域。另外一方面,古法工艺可以通过文献阅读来获得线索。今天,我的话题就从文献展开。
文献阅读是在彰施技艺研究中的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所以我的做法是,老老实实一本一本去查古籍文献,一本一本去阅读,一本一本去作对比。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有关彰施技艺的内容,广泛地散落在各种生物、医学、农业、物理、科技、居家等各种古文献中,如果从类别来分,又可在辞书、笔记等文献类型中找到相关线索,头绪众多,特别难以下手。因此,我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首先把自己想要查阅的文献内容归纳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染料染什么颜色;
第二个问题:染料长什么样;
第三个问题:怎么染出这些颜色。
对应这三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寻找我所需要的文献:
第一类文献:染料与所染色彩;
第二类文献:染料图像与图谱;
第三类文献:染色工艺和流程。
下面我会和大家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11本重要文献,由于时间和体量有限,这些文献只是我阅读清单中的冰山一角。
第一类文献:染料与所染色彩
第一本不能错过的非常经典的古籍是《说文解字》。我自己看的是汲古阁的版本,除此之外,还有同治本和四库全书本。《说文解字》的“草部”和“木部”涉及一些染草与染料植物的名称,如草部中的“蓝”、“蒐”、“草”、“䓞”,木部中的“桅”、“栀”。《说文解字》是本辞书,所定义的性质全部是这个字最根本的性质,在辞书中出现这些染草的释义,说明这种植物最根本的用途属性在于染色。
第二本书是《本草纲目》。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医学书,下午曾老师也会讲到这本书里的内容。我自己读的版本有三个:一个是万历版本,第二个是芥子园重修版本,还有一个是四库全书版本。《本草纲目》虽然是本医书,但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染料和所染色彩的记载,除了金石部里出现许多媒染剂之外,我们在“草部”、“菜部”、“果部”“木部”“虫部”中发现大量珍贵的染色信息,什么染料染什么颜色,非常明确。
第三本还是一本辞书《正字通》。目前我所看到的三个版本都是康熙版本,《正字通》中的“木部”、“白部”、“丝部”、“草部”中可以看到和染料、染色相关的各种信息。
第一类文献的3本书,加上后面8本书所涵盖的信息,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在古代文献里,什么染料什么部位染什么颜色的大概信息面貌。
第二类文献:染料图像与图谱
由于历史久远,很多染料植物已经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需要借助图像和图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染色植物。
第一本书是《本草品绘精要》,它有三个版本,可惜有两本是残卷,只有第二个刻本是全本。这本书里的图谱和图像基本是以《本草》的方式来排序记录的,除了“玉石部”之外,还可以在“草部”、“木部”、“果部”中看到大量染料植物的图像信息。
第二本书是《金石昆虫草木状》,这本书目前我只看到了一个版本:明万历版本,这也是一个彩绘底稿。这本书的“金石部”、“草部”、“木部”、“果部”中出现了大量植物图谱,特别重要的植物,还会注明产地。
第三、第四本是日本文献,这两本文献遵循着《本草》的纲目体例,因此我还是把这两本文献列在清单里。第三本是《本草图谱》,我只找到文政十一年彩绘写本这一个版本。在“草部”、“菜部”、“果部”、“木部”里边可以发现大量的染料图像信息;第四本是《本草图绘》,这本书文献版本不详,在这本书里的“石部”、“草部”、“木部”里,可以发现大量的染料图像资料。
第三类文献:染色工艺和流程
第一本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齐民要术》。这本书成书时间非常久远了,至今我没有找到单行本,我看的版本都是合集,有四库全书版本、四部丛刊版本,还有一个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的版本。书里有御黄染法,以及红花、蓝草、紫草、地黄的种植及工艺流程的描述,非常详细。
第二本书是特别基础的一本,就是《天工开物》。《天工开物》现存版本很多,目前我阅读的基本上有两版,一本是崇祯版,一本是明末清初版,在我的书库里还有一个日文版本。在《天工开物》“彰施”篇的“诸色质料”里,详细说明了大量染料与染色工艺,讲述了什么染料染什么颜色,此外还有蓝靛、红花饼等相关信息。
第三本书是《多能鄙事》,目前我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版本,阅读的是嘉庆四十二年刊本。这是一本居家类书籍,里面包含了大量怎么腌咸菜、怎么洗涤衣服、怎么染色的日常生活信息。比较有特色的是,这本书里提供了大量如何染褐色的信息。
第四本书也是比较重要但很难找到刊本的,叫《物理小识》。目前我阅读的有两个版本,以光绪十年的版本为主,实在字迹不清的地方,再去查《四库全书》版本。这本书里记载了染红、绿、黄、褐色、染黑的大量信息。
以上的书籍只是冰山一角的文献阅读里的一小部分。在整个文献阅读的过程当中,我获得了三方面的信息。第一方面是对文献内容进行考辨。读文献过程中,我会发现有很多相互矛盾、相互补充或者是相互不符合的地方,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继续寻找线索,甚至通过其他途径,如实物、跨学科研究等,验证到底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可能是不符合常理的。在图谱资料的阅读里,我看到了三种苏木的图像,要不就是羽叶对生的形态不明显,要不就是花的颜色和形态不对。前两年,我在院子里无意中种活了一棵苏木,我可以观察到非常典型的羽叶对生的实物状态。同时,我还会查找一些西方植物图谱文献里的苏木图片,比如在这张苏木插图里,大家可以看到典型的叶、花、荚的状态,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在阅读文献时作对比与考辨。
还有一个例子。《多能鄙事》里有一个条目叫“染砖褐”,书上写的是“用江茶染”,很多人读这篇文献的时候,不知道江茶是什么,搜索百度或者是其他文献的时候也查不到江茶是什么。当我阅读比这一本成书更早的、元末的一本书叫《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时,发现里面也有一条一模一样的条目,写的是“用红茶染”,经过我自己的染色实践以后发现,用红茶染的确可以染出砖褐色。《多能鄙事》这个版本的一个字的误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用原古籍来阅读,用不同版本文献交叉阅读的原因。
第二方面是对技艺进行多视角的梳理。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加上实践,再加上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梳理出关于传统技艺的一些多维度的面貌。
第三方面,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去探究彰施工艺的发展。比如在明代和在汉唐时期,染黑的工艺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虽然文献阅读对于我来说非常痛苦,但也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基本功课。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列出这么一点文献给大家,也希望大家和我一样痛并快乐着,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本一本地去阅读文献。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