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不朽的经典文献:略说《尚书》的继承与流传

不朽的经典文献:略说《尚书》的继承与流传

不朽的经典文献:略说《尚书》的继承与流传不朽的经典文献:略说《尚书》的继承与流传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为历代儒家学者研习之基本书籍。它是中国古代第一批有关国家治理的思想文献,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一词,通常指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典籍资料。但在过去,“文献”一词既包括典籍,也包括熟知文化掌故、与典籍传承密切相关的贤人。如南宋朱熹在集注《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时说:“文,典籍也。献,贤也。”

文是精神寄托的载体,献是有灵魂的人物。文烛照献,献弘扬文。文献须臾不可分离,他们记述传统,又共同构成了传统本身,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着一幕幕肉体的抗争与精神的高蹈。

伏生与《尚书》正是其中的典型。

No.1伏生传《书》

史记·儒林传》载:“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山东诸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矣。”

据《史记》所载,这位伏生原本是秦朝的博士,手中持有官方的《尚书》简册。因焚书令,朝廷禁止民间私相授受《诗》《书》,伏生遂将手中《尚书》藏在墙壁之中。后逢战乱,伏生流亡他乡,直到汉时大定才回乡发掘藏书。然而此时壁中书简已残坏数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便依靠这剩下的二十多篇残本及记忆,在齐鲁之地收徒传教。再后来,汉文帝寻访民间能治《尚书》者,听说了伏生其人。此时的伏生已年逾九十,无法前往长安,只好由朝廷派晁错前去济南向伏生学习,由是《尚书》得以复传于学林。

(明传) 宋 李公麟 《伏生授经图》

秦始皇时期,伏生因其博士身份的特殊性,手中的《尚书》幸免于秦火。然而除了焚书令,秦末战争的破坏力更为致命,项羽火烧咸阳宫,多少典籍毁于一旦。幸有伏生壁藏之举,才使《尚书》躲过了种种灾劫,最终流传于世。

No.2《尚书》在汉代之后的流传

(一)今古文《尚书》

汉时伏生所传的《尚书》,以秦汉通行的篆隶文字书写,后人习称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博士孔安国另传有古文《尚书》。所谓古文,就是比汉隶更古老的文字,或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六国古文。

今文《尚书》传世后,汉代曾出现多种古文《尚书》异本。据《史记•儒林传》载:“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孔安国是孔子十一世孙,先受学于伏生,后以今文治读家传的古文《尚书》。因古文《尚书》所使用的文字古奥难解,在孔安国时就已经看不大懂,所以释读的时候,仍要以伏生今文《尚书》为参照。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又载:“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促之难,未及施行。”汉武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拆了孔子的一座旧宅,并在旧宅的墙壁中发现了几部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古书,其中一部就是《尚书》。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得之古文《尚书》,因与孔安国关联紧密,历代学者多以为二者是同一本。为与伏生壁藏本相区别,后人习称之为“孔氏本”或“孔壁本”。

此外古文《尚书》还有河间献王本、中秘本、杜林漆书本等异本,因史书记载不详,不一一细举。

西汉时期,传习今文《尚书》者有欧阳氏、大小夏侯等,这三家所传的今文《尚书》先后被立为官学,鼎盛一时。西汉后期刘歆因整理中秘文献,看到了多种古文秘本,故又提议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书皆列于学官。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当时今文博士们的强烈反对,后因王莽代汉,立古文之学,导致后朝对古文经的废立一事更加慎重。终东汉之世,古文之学未得立,但民间传授却越来越盛,由此拉开了中国学术史上断断续续纠缠了两千余年的今古文之争。

说起今古文经学的区别,二者除了文字上的不同之外,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学者们的治经方法与学风不同。如刘师培所言:“今文多属齐学,古文多属鲁学。今文家言多以经术饰吏治,又详于礼制,喜言灾异、五行。古文家言详于训诂,穷声音文字之原。各有偏长,不可诬也。”简言之,今文经学主张通经致用,常以五行灾异等谶纬学说附会经文,使经术为吏治服务。古文经学着力于训诂字义,探求圣人传经本意,以明儒家父子君臣之纲常伦理。今古文学并非绝对的对立关系,它们各有长短,且在传授过程中互相影响。虽然方向不同,但二者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施行政教。

在此基础上,两汉经师抱残守缺,辗转相因。学者或习今文或习古文,师承不一,所学各异。但在两汉的传承中,无论学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都只对伏生那“二十八篇”进行解说,所以经文主体是一致的,只是今古文学者对经文的解说方式不同(《史记》载伏生传书二十九篇,因《尚书》篇目的析合问题较为复杂,学界目前尚无定论,故此仅以二十八篇为准)。后经郑玄网罗诸家,囊括群经,奠定了古文经学的地位,此后学人再习《尚书》,便宗古文《尚书》,今文遂衰。

汉 拓片 熹平石经《尚书》残石(《大诰》《康诰》《洛诰》片段)

(二)伪古文《尚书》

晋世永嘉之乱后,今、古文《尚书》原本全部散逸,社会上通行的都是郑玄、王肃注本。东晋时,有豫章内史梅赜(一名枚赜、梅颐)献上一部据称有孔安国传(zhuàn)的古文《尚书》,共有经文五十八篇,其中包括西汉今文二十八篇,但把它析成三十三篇(分《尧典》下半为《舜典》,《皋陶谟》下半为《益稷》,《顾命》下半为《康王之诰》,《盘庚》分为三篇),还包括今文《尚书》所无的二十五篇(后人称之为《晚书》)。今人习称此本为“伪孔传”本或“伪古文”本。刘起釪先生曾对此本的性质及价值做过总结,他说:“从《史记》《汉书》看,孔安国并没有做过这些东西,又二十五篇与刘歆所举孔安国逸书十六篇的篇题也不一致,它的破绽显然存在。但它积聚了八百年来人们所称引的《尚书》和四百年来今古文经师的解说,加以章栉句比,做到每句都有解释,这在《尚书》学上是一个很高的成就,因此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加上王朝的提倡,于是就盛行于世,一直传下来,被人们看成是汉代孔安国所传的真古文。”

唐代官修《五经正义》,《尚书》即用此“伪孔传”本古文《尚书》为标准经文,孔颖达撰的“正义”作疏。宋代把经传和正义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宋元明清历代大儒曾就梅本《尚书》经、传真伪及篇数问题争论不休,至清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出,梅本古文《尚书》为伪书一案几成定论。目前学界虽然在一些篇目问题上仍有争议,但对伪古文《尚书》的性质已有基本的共识,即:我们如今能够看到的《尚书》全部出自东晋伪古文本,它并不是汉初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原本,乃后人叠加制造而成。但这个伪古文本里又保留了与伏生今文《尚书》相同的二十八篇,所以我们今天还能见到这一珍贵文献。至于说这二十八篇《尚书》和伏生最初所传的《尚书》经文有多少异同,今人已不得而知。

No.3今人如何读《尚书》

当今读者若想了解《尚书》记述的具体内容,首先应从这二十八篇今文《尚书》读起。今传二十八篇今文《尚书》篇目为:

虞书:《尧典》《皋陶谟(ɡāo yáo mó)》。

夏书:《禹贡》《甘誓》。

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rónɡ)日》《西伯戡(kān)黎》《微子》。

周书:《牧誓》《洪范》《金縢(ténɡ)》《大诰(ɡào)》《康诰》《酒诰》《梓(zǐ)材》《召(shào)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shì)》《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bì)誓》《秦誓》。

元·赵孟頫 小楷 《尚书·无逸》

《尚书》作为上古之书,主要记载了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内容多涉及早期社会政治制度及天文地理知识。如《尧典》叙述远古尧舜之世观象授时,选贤任能,以及礼乐教化等多方面之制度安排;《禹贡》记载“禹划九州,任土作贡”之山川地理与王畿服制;《洪范》论述天地人伦秩序之九畴大法,是最早关乎“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说的政治哲学论纲,等等。

《尚书》历时长久,内涵丰富,但因文辞“佶屈聱牙”,古人注解千差万别,往往会给当今读者造成很大的阅读困难。针对这一情况,2021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尚书释读》一书。本书即对上述二十八篇《尚书》文本进行深入释读,对每篇文字都做了全面细致的疏解阐释,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尚书》文本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作者简介】

程水金,1957年生,武汉人。文学博士,现任南昌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先秦文化与文学之综合研究,多次负责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重点人文基地重大项目,并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先秦名学文献整理及其思想流别研究》首席专家。撰有《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第一、二、三卷(共五册),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文学、史学及哲学领域皆有较大突破。

【内容简介】

《尚书释读》为程水金教授授课之余,重新整理注释而成的《尚书》新注本。全书经文用字以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嘉庆刊本为准,并参他本校异。

为了便于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尚书》内容,全书共设计解题、释读、绎文、后案四个环节。解题部分揭示今文《尚书》每篇经文的述作之意和流传情况;释读部分运用传统朴学方法对经文字句做了详实的注解;绎文部分则以通俗晓畅的白话解释文意;后案部分总括全文的经学宏旨和政治内涵。此外,书中还重点讨论了各篇经文涉及的史实背景。作者试图以西周末年厉王、宣王、幽王、平王时代所产生的鉴古思潮为基础,结合商周易代时期的诸多政治事件,分析《尚书》各篇文本得以流传的历史原因。

内文板式

在注释经文的过程中,作者始终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本《释读》在文字训释上,不以辞害志,在选择训诂义项时,尽量考虑具体语境及其上下文意乃至与全篇主旨的关联性。作者以文章学的方法,将《尚书》的每个篇目视为自我完足的内在言说系统,通过文章自身的前后关联及其相互照应的自我诠解性,解决了不少历来经注家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也纠正了不少因袭已久的曲说与误解。

《尚书》作为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承载着有关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为人修德方面的智慧,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值得今人不断学习。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尚书》的读者而言,这本《尚书释读》可作案头常备读物,读者反复涵咏经文之际,必将有所收获。

*本文作者李昭,来源:公众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

上一篇: 谢贵安︱十八年努力,勘破一部质量精湛的伪书
下一篇: 神仙传官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