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侯泰而,文学博士,出版有《我听见,那时的月光》《遇见诗经》等著述多种。
《世说新语》的名声实在太大了,略微知悉一点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这本书的。
此书问世后,出现过诸多版本,至今,市面上还流传着各种笺疏本、校释本、译注本,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我读过其中一些版本,大多只是做些注解,没有深入诠解,偶有辨析也是就事论事,缺乏自己的观点。
这些版本,具有普及之功,但对想更深一层了解“魏晋风度”的人来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近日,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了董上德老师的《世说新语别裁详解》(以下简称《别裁详解》)。
这部“别裁”与“详解”,个人色彩明显,敢说敢言,一针见血,读后让人大呼“过瘾”。
先说“别裁”,——它的编排相当别致。
读过《世说新语》原著的人都知道,《世说新语》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惑溺等不同角度,分36个门类对魏晋时代的人与事进行了记录。
它以“门类”为线索,强调的是事,同一个人的各种表现,被记录到不同的“门类”里。
拿著名的谢安来说,“言语”中有他,“文学”中有他,“雅量”中有他,“识鉴”中有他,“品藻”中有他,“尤悔”中也有他。
这就是说,谢安的言行记载在不同的地方,与其他名士的同类表现混排在一起。
我们在每一个“门类”中看到的,只能是他的一个侧面。
董老师的《别裁详解》改变了这种编排方法,他借鉴东晋袁宏《名士传》的创意,一改原著中零敲碎打式的人物记述,按人物分“篇”,把有关记录全部聚拢起来,放到该人物的“专篇”中逐条解析、释读。
这省去了我们检索的功夫,经由阅读作者精心择取、撰写的人物“专篇”,基本通读了《世说新语》关于该人物的所有记录,对人物的印象由“点”变成了“面”,所谓魏晋名士的风范便立体地呈现在面前。
次说“详解”,——它的释读深湛细微。
董老师谈论魏晋人物,非常注重叙述历史背景,详尽介绍事情背后潜藏的因素,让我们不仅知道魏晋人物是这样做的,更让人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引领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拿司马昭回护阮籍一事来说,董老师如此解析,“司马昭自然有自己的盘算:阮籍是曹操文胆阮瑀的儿子,同样是当代知识分子里的翘楚和头面人物,这绝对是拉拢对象,不能没有这样一枚棋子”。
这种心理分析,对于我们了解司马昭的内在想法是很有帮助的。
董老师对一些字词的释读也十分精细。
比如,书中谈到阮氏族人聚在一起饮酒,“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关于此段的释读,流行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猪跑到瓮前,和阮氏族人一同喝酒;一种是猪来喝酒后,阮氏族人把猪喝过的上面一层酒舀掉,再一起同饮。
多年来,我都倾向于认同后面一种解释。
董老师却在列举数种解读之后,给出了自己的另一种诠释,即“刚好有一群猪也拱了进来喝洒落在地上的酒,他们也不拦阻,让猪随便入场,人也喝,猪也喝,人猪两便”。
董老师之所以作出这种解释,因为他抓住了两个关键,一是指出“以大瓮盛酒”,酒倒进口中时会洒落到地上,猪进来喝地上的酒,正逢其时;二是认为“直接去上”是口语,意为让猪随便入场(没有驱赶)。
从日常生活经验而论,董老师的解释相对比较合理。
如果阮氏族人真是和猪一起把头伸进酒缸共饮,那也太惊世骇俗了。
再说品评,——它的人物评价直指灵魂。
魏晋风度自有其内涵,魏晋人物自有其特点,不然不会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甚至还用歆羡的目光去仰望他们。
董老师对待魏晋人物的态度是清醒的,他经常透过名士们清高、卓异的外表,把他们的真面目揭出来给我们看。
比如,他这样评何宴,“何宴又是一个知行不能合一的人,理论上,他知道的很多,可在实际的人生里却不能贯彻,出现了知与行的严重错位”。
他这样评王衍,“这是一个喜欢表演的人,演技不差,若不明就里,很容易被他迷惑。但演技再高,也还是演戏而已,总有破绽,哪怕是蛛丝马迹,也会有人发现”。
他这样评刘伶,“他是有着表演欲的名士”。
他这样评阮籍,“外在的装与内在的真是错位的,不要以为阮籍真的活得很自在、很洒脱,他的内心之苦只有自己知道”。
《别裁详解》中这样的诛心之论甚多,可谓眼光独到、深邃,评论精当、恰切,穿透了魏晋人物的内心,触碰到了现象后面的本质。
《别裁详解》的行文也很有特色。
董老师的语言散发着一种师者风范,既徐徐而谈、娓娓道来,又紧凑洗练、节奏感强。
来看一段他释读“刘舆陷害庾敳、庾敳机智应对”中的文字:“这是一个令人出冷汗的场面,一个不得不屏住呼吸的情景,一个极度意外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庾敳的一种斗争艺术,但不论如何,庾敳赢了,刘舆输了。这输与赢之间,惊心动魄,人生之诡谲,不外如是。”——是不是很有韵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