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本刊登载了《马继兴中医古代文献学术研究概要》,值此悲痛之时,谨以此文缅怀前辈的功业,表达我们的哀思。
马继兴中医古代文献学术研究概要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文献专家马继兴研究员从事中医古代文献研究近60年,在这一领域作出许多开拓性工作,其科研成果受到中医界高度关注。本人跟随马继兴研究员学习工作20余年,2003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确定为马继兴研究员学术继承人,正式拜师学习。先生多年指教,深受教益,本文试图探讨其学术研究主要成就,以供今日古代中医文献研究之鉴识。
撰著《中医文献学》
奠定学科基石
历代中医药学者、文史学者开展很多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已形成一定的累积,但从未形成专业研究队伍,成果散在、不成体系,更没有这一学科的专业学术著作。马继兴先生全面总结中医古代文献研究所得,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撰著出版《中医文献学》,这是第一部中医文献学专业论著,为中医文献学科奠定坚实学术基础。
《中医文献学》共四篇,系统阐述中医文献学研究的范畴、对象与任务、方法等系列理论问题。中医文献范畴论拓展了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领域,指出它不仅仅局限于古医籍文字训诂、校注,也不是停留在古医籍书目的考察,抑或少数经典医籍的辑复。除已有记载的、现行流传的古医籍外,古代目录学著作未收载的如简册类、帛书类、卷子类、石刻类等大量古医籍均属于中医文献学研究范畴。中医文献源流论重点讨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古医籍版本流传状况,对藏象、病理、诊法、方书、临床各科、本草与针灸、出土古医书计百余种古医籍版本流传作了系统分析总结,并制作诸多古医籍版本流传图表,清晰勾勒出它们的流传轨迹,至今仍是研究中医古籍版本及其学术源流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医文献结构论具体论述古文献载体的外形、形制、及其历代不同时期特点,提示如何抓住关键性特征鉴定文献载体形式,并据此形成文献研究结论的重要依据。中医文献方法论从文字角度论述古代文献研究方法,诠解训诂与校勘等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近20年许多中医文献研究人员通过学习此书,逐步迈进文献研究殿堂。此书从油印本至正式出版,全国各地学者,更有海外学人踊跃前来索取。它对新兴的古代中医文献研究队伍的产生与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一论著基于其学科奠基性学术影响,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
致力当代中医文献学科创建 培养科研新生力量
马继兴先生倾毕生之力潜心钻研,完成《中医文献学》《神农本草经辑注》《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等系列中医古代文献研究学术著作,为建立中医古代文献研究新领域作出开拓性尝试,为中医文献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形成竭尽努力,作出令人瞩目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他与研究所专家学者热情协作,积极筹措,力争上级部门支持,两次举办全国中医文献进修班,又亲自制定教材,参与授课,带领学员开展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进行专业培训。这批进修学员至今仍为各地中医文献研究骨干,多数吸收成为中医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经多年辛勤努力,成立隶属于中国中医药学会的中医文献专业委员会,担任首届主任委员。数十年间,马继兴带教进修生、硕士生、博士生数十名,在中医文献研究领域尽心培养新生力量,在他潜移默化熏陶之下,学生们于各自研究领域学有所成,取得出色科研成果。中医文献学科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日益壮大,成为当今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一支活跃的积极力量。
考证古代针灸历史
揭示铜人穴法规律
马继兴研究员学医初期即对针灸颇感兴趣,涉猎医学史领域亦从探索针灸发展史起步。上世纪40年代曾主编《中国针灸学季刊》,发表《禁针穴之原理考察》《针灸学走向何处去》《折针的法医学研究》等学术论文,1945年着手针灸史研究,撰写专著书稿,在完成二稿基础上又再次修改,广泛搜集各种经史百家文集、类书等国内外文献和文物资料,深入调查,核定原始依据,对照比较,分析归纳,作出符合历史发展之结论。进行针灸史研究期间,他还多次调查、测定、复制和考证历代各种针灸铜人,撰著《针灸铜人的研究》。此书亦经四次修订与完善,易名《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正式出版。
《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对宋以后不同时期针灸铜人及其木制者、铜人经、铜人图、铜人穴法予以全面深入研究。探明宋天圣铜人为世界最早针灸铜人,因战乱佚失。明正统年间朝廷再度重铸铜人,不幸被帝俄掠去,至今未归。清光绪年间,又一次铸制铜人,此次系仿照正统铜人复制而成,光绪铜人至今收藏北京。宋天圣年间为创制针灸铜人曾撰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然原木刻本佚失。其刻于石碑者得以流传,明代以后也不再存世,其拓本亡佚,现存者仅残石与拓片。为配合天圣铜人还绘制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十四幅经脉经穴图,此图经改绘流传后世。正统铜人也有相应绘图,名为《铜人明堂图》。此外,还有其他铜人图流传于世。
针灸铜人、铜人经、铜人图历经千年流传于今,变衍繁复,马继兴先生采用大量文献依据,将其一一梳理,同时考证铜人穴法规律与特点,经穴位置变迁与确定部位,形成一整套甚为全面的铜人腧穴数据。
辑注《神农本草经》《本经》研究集大成
根据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关于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1982年卫生部制定《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其中包括《黄帝内经》等11种中医古籍整理出版项目,马继兴先生主持的为《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与卫生部下达其他重点中医古籍整理项目所不同的是,《本经》原书早佚,传世者仅见于其他古籍中的佚文和多种不同类型的后世辑本。由于如此的难度,《本经》辑复与校注存在很高的学术要求。
历经十年艰苦研究,课题组完成《神农本草经辑注》一书,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其中凝聚马继兴先生数十年在本草文献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收集155种古代本草文献与非本草文献记载《本经》佚文和古注资料,经多方研究、勘比,作出确当校注;分23个专题详论《本经》药数、药名、三品目录、《本经》辑本等学术问题;对古今诸家不同观点提出己见,俱以详实文献记载作为依据。此书不仅集前人研究《本经》之大成,且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众多更新成果,代表现时代研究《本经》的先进学术水平。《神农本草经辑注》获得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对本项研究的高度肯定。
发掘出土医学文献
丰富祖国医学资源
1.敦煌古医学卷子研究
19世纪初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大批卷子古籍,它们由隋唐前后人写录,内容除绝大部分为佛经外,还有不少史籍、方志、杂家、书契、语言、文化、艺术、科技等杂著,医药类著作涵属其中。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90年代,马继兴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这一罕见古代医学文献,克服重重困难,悉心收集原始材料,制印胶片,使所有研究建立在第一手资料之上。1988年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出版,1998年由马继兴等辑校《敦煌医药文献辑校》面世。二者系最早全面系统研究敦煌出土医籍的科研成果,也是迄今收集敦煌医学写本资料最多的学术专著。充分占有原始资料,旁征博引大量相关文献,在深入细致研究基础之上,复原其卷、篇、段原文,顺序排列,确定名称,考证成书年代。又应用古代音韵、训诂学知识,校释字词,使之成为现代人顺畅通读的医学文献。此二书收入古医学卷子近百种,它们经佚失而复出,流落海外而回归,终于以崭新面貌展现于世,是极其珍贵的古代医学文献资源,其历史文献价值不言而喻,学术创新更受到关注。二书分别获科技图书奖。
2.出土简帛医书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汉墓遗址,其中帛书及竹木简内涵相当丰富,医书尤为珍异,有14种。为整理这批帛书和木简,1974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学者成立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继兴先生以熟谙古医籍研究的学者身份参加此项工作。马王堆出土医书文辞古奥、质朴,有必要作系统全面的考证、注释、语译,使这份珍贵远古医学文献能被世界上更多学者所认识、理解。为此马继兴先生遍勘宋以前医籍及经史文献,历时10年撰写《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初稿,反复数次大范围的认真修改、订正、完善之后,1992年出版。该书从以下五方面着力研究:①历史文献的修复与复原。帛书距今2000年以上,出土后破损严重,存在大量古代通假及俗讹文字,利用古音韵学原理及有关佐证考出原来之正字。②医籍原文的注释与串讲。出土古医籍大量字词与后世同文异义或同文多义,利用训诂学方法逐字逐词详考出处渊源,且藉助传世或出土汉唐以前古籍原文与训解,反复印证与对比,得出客观公允结论。③学术成就的总结与论证。通过正确释文、多方面文献与文物探讨考证,充分阐明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和经络学说形成与发现等,使之为世人所识。④珍稀典籍的弥补与校正。马王堆古医书某些原文与传世古典医籍有很多相同或近似之处,故以此相互校勘并订正其中失误。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与《灵枢·经脉》与出土古医书互为校补;出土古医书之间互为校补。⑤学术源流的阐明。马王堆出土古医书提供许多最早文字记载的医药史料信息,它们成为深入考察中国医药学各学科发展渊源的重要依据。《马王堆古医书考释》获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著作类一等奖。
博览经史子集文献
辑复佚失古代医书
漫漫历史难以计数的古医籍随岁月逝去渐渐湮没佚失,但其佚文通过其他书转录引用不同程度保留下来,后人从转录书籍里一一将佚文内容辑复,使其整合成书。马继兴先生于此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古代亡佚医书辑复工作,将公元12世纪以前(包括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及北宋各代)失传古医书进行考证与复原,参阅大量古代医学文献与文史类古籍,通过按步骤地反复点记、标号、抄录、校勘、剪贴、分类、核查等诸多工序,辑成《古佚医学丛书》书稿。这是系统辑复古医书的重大文献研究成果。1984年,马继兴先生应日本医史学会、日本东洋医学会邀请,从事10世纪日本古书中保存中国亡佚医书之研究,并作专题学术讲演:“《医心方》中的古医学文献初探”。1986年,马继兴先生又应日本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研究所聘请,作为客座研究员,对抄录于日本12世纪、名医陈延之撰著于5世纪的重要医书《小品方》进行实物研究,完成《古写本残卷分析》。两次日本学术考察交流,令日本同行学者信服,并与他们建立频繁学术往来,为以后相关科研铺就坦途。
收集海外古书信息
回归逸散善本医籍
马继兴先生在大量辑复古医学文献之际,得知许许多多古医籍虽佚失国内,却收藏海外,故留心收集海外古医籍藏书信息。赴日本考察,他在各图书馆不倦工作,以期尽可能多查阅这方面资料。1981年应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邀请,赴该馆负责鉴定其收藏的中医古籍版本,于此撰写《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藏中医药古籍目录》。失落他乡异国的中医古籍难以置于不顾,马继兴先生希望尽早让这些先人留下的宝贵知识遗产——古籍善本回归故里。为此数十年前就开始积累海外收藏中医古籍书目。又与学生一起向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三次申请课题经费,分别于1996年、1997年、1999年以“日本现存中国散佚古医籍的考察与出版研究”为题,展开这项研究,复印、拍摄回归国内亡佚古医书155种。1999年选择其精善者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日本现存中国稀觏古医籍丛书》。1996—1999年主持完成本院课题“考察当前流散海外中医药善本古籍及其回收途径的研究”。1999—2002年主持“《海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编纂”课题。2001—2002年领衔负责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科研课题“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多年来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这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收集11个国家与2个地区(港台)近230种中医古籍收藏目录,复制回归古籍266种,并影印、校点出版69种善本古医籍,复制古籍达17万叶。受到主持科技部课题验收会议专家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该课题亦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
马继兴先生在学术研究领域艰苦开拓,勤于探索,百折不回,在开辟中国针灸史与针灸文献、本草史与本草文献、出土中医药文献、佚失中医药文献辑复、海外收藏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与创建中医药文献学科等方面贡献突出。近60年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荣获国家与部局级、院级科研成果奖19项。其学术研究、治学之道不仅值得称道,更需要继承与延续,并由此推动文献研究乃至文献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感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董树平和所办提供照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