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统编版历史教材为例,首先对史料实证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统编版教材中史料设置的变革,最后提出了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教学路径,包括甄别史料价值、诘问史料的使用、设置史料情境、启发史事运用思维。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统编版历史教材
当今社会特别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历史教育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史料实证作为一种核心方法,在五大素养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服务于其他四大核心素养。本文就史料实证的价值与特征展开论述,并在对统编版历史教材的考察中探讨史料实证的教学路径。
一、史料实证概述
梁启超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傅斯年则直接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2]的论断,他们都把史料放到历史学科的第一位,突出了史料的重要性。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学科,没有史料,何谈历史,历史教学更是无据可依。王学典认为:“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的科学”[3],这说明历史学首先是一门基于史料分析的实证学科,那何为史料实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4]。由此可知,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史料对于解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重要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的,其主要表现在能够以历史学的角度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对历史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这要求学生的思维具备深刻、广泛而独特的品质。一方面,史料实证要求教育者对历史的叙述与评判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这是形成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它还要求教育者在实证的过程中进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注意孤证不立、论从史出、史与论的高度统一和结合,从而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等。史料实证不仅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基本能力的提升,而且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历史学科的独特品质内化于心的过程。历史发展是单向、不可逆的,因而认识历史只能基于现存的史料。若想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就必须发挥史料实证在对史料整理、辨别方面的作用,去伪存真,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二、统编版教材中史料设置的变革
随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出台,史料实证被明确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以此为背景,教育部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统编版教材,包括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选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由于全国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现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探讨。该版教材由必修1“政治生活”、必修2“经济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和6门选修教材组成。该版课本以专题形式为学生呈现知识,需要关注的是,在岳麓版课本中,史料主要分布在文中的角落和课后的知识链接。整体上,还是以知识框架的构建和完整知识体系的输入为主。通过对比这两版的课本,前者真正做到了对史料实证的培养与渗入。举例来说,在必修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除了图像史料外,编者还设置了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和学习聚焦这几个模块;另外它们的位置也很醒目,课本竖向划分,三分之二为正文,在最左端或者最右端的三分之一的地方以淡粉色的方框呈现史料;同时,课后的探究与拓展、学习拓展模块更是史料学习后的延伸。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更加直观、方便地接触到了史料,这就对他们理解知识结论的得出及培养思辨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编者还编制了两门针对史料的选修课,分别为“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史学入门”对史学的基本知识和读史、学史、证史的基本方法下了很大的功夫,另一本“史料研读”课程则根据史料的分类,先总的对搜集运用史料方法进行讲解,继而对不同类型的史料研读进行介绍,有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所以目前考试题目的设置亦趋向重视挖掘史料,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实证观点的过程。
三、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教学路径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实证?从教学与备考的角度看,史料实证的要点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甄别史料价值
在当前中学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史料价值的界定尚存在误区。我们常说“论从史出”,即任何一个历史结论的得出都需要有史料作支撑,而史料实证的前提必须是史料真实可靠。因而,在判断史料价值时,我们往往把它是否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放在第一位,在确认史料真实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去甄别其价值性。针对此教师可以从其是否能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否有助于学生深入问题的本质这些方面去思考。统编版新教材的出台很好地契合了这一出发点,尤其是在选修本“史料研读”中,把史料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重点详细地介绍。在专题一“史料及搜集、运用的原则”中,具体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什么,史料分为哪些类型,同时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来为专题二到专题七的学习打基础。众所周知,史料这一定义并不狭隘,根据不同标准,可分出许多类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具备研习史学的第一步,即学会甄别不同类型的史料。文献史书是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因此在课本中首先介绍了文献史料的研读与搜集运用文献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另外,文献虽是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绝非全部,所以课本又通过介绍实物、口述、图像、现代音像史、数字资源等史料研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跨学科认识史料,以此为学生甄别史料价值、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诘问史料的使用
史料实证自提出以来,迅速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宠”。毫无疑问,证据是历史学这门学科立足的基础。但是受课时限制,中学历史课堂一般以叙述通史为主,教师在原本完整顺畅的教学中,人为生硬地加入若干史料去迎合核心素养新式改革的步伐,把史料实证所强调的过程性体验当成历史教学的全部[5],目前中学历史教学阶段,这种理想化建构容易使课堂变得凌乱。统编版教材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故教师在阅读统编版新教材时会发现其对于史料的取舍更加明确化。举例来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的第二子目“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编者在史料阅读卡中插入了这样一则史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所知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企图以思想促进政治上的大一统,采取了独尊儒术的措施。从史料的使用来看,多数教师成为史料教学的牺牲品,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寻找能够证实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例子。但在统编新版教材中却不是重点,它只是一个结论。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原因,怎么样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此处选择的董仲舒的阐述恐怕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远比教师的任何说教有用得多。
(三)设置史料情境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主导性地位,所授的内容大都离不开教材,教法则是侧重于教师的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及对学生的启发。核心素养下的史料实证在很大程度给广大教师指明了一个新的授课方向,历史教学一定要将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使它和时代、实际相联系[6]。举例来说,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岳麓版教材依旧遵循历史课堂的“三段论”,把运动的背景作为一个重要的讲解方面,注重“太平天国运动是如何发生的”这一知识结论的落实;而在统编版教材中,它把重心放在了太平天国运动如何发生的动态过程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在介绍运动发生之前,在本课的导入框部分,编者加入了人民纪念碑中金田起义浮雕这一图片史料,意在强调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图片,直观形象地把学生带回到那段农民起义的历史中,基于此,再开始本课的学习,学生就会一气呵成。虽然课本中此处仅仅在导入部分增添了一则图片史料,但是却做到了与现实紧密联系,为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四)启发史事运用思维
传统的历史教学或备考更加侧重历史的表象,但历史教学的核心在于授予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可以把握以本质为溯源产生的一系列历史现象。这种变化显著地体现在近几年高考开放性论述题中,它不再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而更强调学生搜集、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及相关术语,进而提出对某个历史现象的见解,鼓励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一改过去照本宣科,避免了历史沦为试题的工具,这实际就是对历史材料进行再次加工,也就是我们所提及的史料运用思维。为了顺应这一趋势,统编版教材在每课的末尾处新增加了“问题探究”与“学习拓展”这两个环节,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如果要达到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教材的这一改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史料给出学生方向以鼓励其去探究与搜集资料,进而研讨一些受课堂限制无法思考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综上所述,随着史料实证被确定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以及统编版新教材的出台,更加证明它并非是一个空洞、无用的概念,而是可以具体贯穿高中历史教学及高中历史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实用的核心素养。它不仅对学生理解历史问题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契合了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诉求。史证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它在完善历史教学过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开展史证教育,理应引起教育界的广泛思考。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54-55.
[2]中华书局编辑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259.
[3]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王晓荣.从学生诘问到史料实证:以赵括有没有“纸”上谈兵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2):26-28.
[6]蔡权.基于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1):67-69.
作者:夏文华 李亚南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发表评论